1. 程式人生 > >4.1 用學會學習破解迷茫——《逆襲大學》連載

4.1 用學會學習破解迷茫——《逆襲大學》連載

返回到【全文目錄

目錄

4.1 用學會學習破解迷茫

什麼是會學習

我付出了那麼多,為什麼還會這樣


4.1 用學會學習破解迷茫

大學的新生,大多是帶著一種豪情和自信開始大學之旅的。然而,一陣忙亂之後,他們發現,學習似乎不是他們曾經認為的那樣。一切的迷茫,來源於對現狀的不解,對環境、對未來,還有對自己的不解。在諸多的不解之中,學習這件事情,似乎已經習慣的學習有所不同。上了十幾年學,卻突然間發現不會學習了。這是一個讓人說不出口的事情。

什麼是會學習

學習是學習者自己的事,會學習意味著會根據自身的基礎和主客觀條件,去計劃、調控和評價學習。人的認知特點、學習風格各不相同,在學習方法上也就不會有普適的方法供所有人蔘考。有些人熱衷於生搬硬套在學習經驗交流會上聽來的經驗,而不是在這些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實際靈活運用,最終的結果會使自己沮喪,用一句“這種經驗不管用”作為了結。更可惜的是,幾次這樣的經歷下來,連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的激情也沒有了。我記得上大學時,老師曾提醒過大家利用寒假時間練練指法,同學中有人說他家有小霸王學習機,而我只能回家後手畫一個鍵盤練,練習的效果自然不會好,但卻聊勝於無了。在任何時候,用好已有的和自己能夠創造的條件,遠比哀嘆別人具備的條件強得多。其實,我們很多時候,只看到別人站著的山頭高,而沒有意識到在別人眼裡,自己的這個山頭也是有些貨色的。有了立足實際的前提,整個的學習過程就是你自己的了。可是,回頭看我們大多數人所經歷過的大學之前的學習,學的內容由考試大綱定死,學的形式由老師限定,學習結果不需自己把握,一模二模第三考,統統是分數說了算。學習成了一個機械的過程,人就是一個知識的容器,哪用你去計劃學習?全替你計劃好了。調控學習?哪有調控的空間?當評價學習的標準只是持續而來的考試的時候,唯分數說了算已經成為事實。我和眾多的大學生有過交談,大家只能提出一個“好好學”的籠統方向,而標準無外乎就是“考好”,更有甚者,求“不掛”。我們呼籲教育的綜合改革要見到效果,更為現實的是,進入大學的同學,離開了千人一面的目標,在大學這個能夠放得開的地方,我們需要突破這個本來不應該有的,束縛我們的繭子,找到在學習中的自我。不這樣,大學的學習效果,不會樂觀;不這樣,終身的學習,只能是霧裡看花。

現在已經進入到了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量呈爆炸性地增長,會學習意味著會利用最少的時間、儘量少的精力,以最快的速度獲取儘可能多的知識和技能。我在大學時的學習,是靠“下工夫”保證效果的,每天的時間,幾乎都耗在了教室裡。而我的下鋪,一個非常聰明的傢伙,課外找他,不是在籃球場就是在排球場。我上晚自習回到宿舍後,常見的場景是,他歪著身子躺在被窩裡,手裡把著一本數學分析或別的書看。我們倆的學習方式各異,我可以接受。但他顯然用的時間更少,活得更滋潤,不得不說的是,他無論是學習成績、動手能力,還是很重要的人際交往等各個方面,都比我強很多,讓我不得不折服。傳說中,谷歌公司的工程師的薪金是非常高的,事實的確如此。但背後的另一個事實是,谷歌的工程師能夠以一當十。這不是說這些人一天有240個小時,而在於其工作效率非常高。當我們聞聽IT行業加班嚴重而心生恐懼時,拋開別的因素不說,是否考慮過工作效率的影響?回到大學,時間就這麼多,要想讓學習成果的積累達到最大,讓自己的大學生活豐富多彩,就需要做到用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程度的產出,這種會學,也將成為將來事業成功、生活幸福的保障。

學習到點滴的知識不是終極目標,而是應該將知識形成體系,讓大腦中的知識自己會孵化出新的知識,這些新知識包括別人已經發展出來的,需要時“一看就明白”;也包括別人沒有想到過的,是你的創新性貢獻。所以,會學習意味著會自己把握學習的重點,不只滿足於獲取某種知識,而是重點掌握思維過程和方法。但是在應試思維的驅使下,按考試的重點去學,平時不學,考前猜題、押題、搞突擊,有些老師迎合學生的要求,考前劃重點,甚至漏題透題,這不能不說是極端醜陋的一種現象。這樣的方式,鼓勵的就是死記硬背、生搬硬套。依靠只學“考試的重點”,怎能學出可以用於實踐的知識?學習的重點,如果本身可以作為考試重點去對待的話,或許還是好事一件,但有很多並非是考試能夠去評價的。掌握具體的知識點,找到這些知識點之間的聯絡,掌握了學科中一般的思維過程和方法,無形當中就會將沒有學過、沒有見過的很多類似的知識收入你的囊中。我們所追求的學習中能夠“舉一反三”,在乎的就是這種思維方法的培養,也唯有此,才能夠實現知識創新的目標。在程式設計教學中,我給學生講過n

的階乘(n!)的遞迴解法,也做過練習,但在考試中考出了用遞迴方法求解由1到n的連續奇數乘積的題,不少同學會亂答一通。這讓我更加意識到帶領學生突破這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錯誤學習方式的緊迫性和必要性,也提醒大學生要主動地在通過具體知識的學習掌握思維方法方面有所作為和改變。

會學習,意味著會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產和社會需要的實踐中去。這是我們非常關注的“學了有什麼用”的問題,這是你所學的知識是否會對社會有貢獻,是否能轉化為你個人價值和收益的問題。學習中,要考慮知識用在何處、如何用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答可以蘊藏在習題中,用具體的知識點解決一個環節的問題,例如學程式設計中,學習了分支結構,去求解一個分段函式。做習題到一定時候,就可以通過做一個小的“專案”,去體驗與實際更緊密的結合。然而,在現實中,同學們注意到了需要建立知識與應用之間的聯絡,但總是企圖越過大學學習階段性的特點,急切地去學習直接用的知識。這是一條學習的路徑,但並不是最佳的路徑。這是一種考什麼就學什麼,追求立馬見“效”的期望。在各學科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相當深入的程度,很多知識並不能顯露在事物的表面的時候,這種思維更加有害。不少同學不乏“學有用的知識”的美好願望,當把“有用”流於表面,流於操作技能而忽視思維技能,會陷入一種對“無用”的失望中去,進而退回到“過了就行”的地步。另外,知識之用也並不只是純粹解決自身以外的問題的,由於積累,知識成為人內在的最重要的一部分,表現在人的氣質、談吐上,以及為人處世的智慧上,這也是一種“用”。這種“用”更加難得,當見過了很多“有知識,沒智慧”的事例,我更加渴望大學生能夠在學以致用上走得更遠,渴望在學以致用的層次上更加深入。

總之,學會自主學習,學會學習方法,學會高效學習,學會學以致用,這就是我們要追求的會學習。用這樣的標準檢驗我們的學習,才能夠引導我們走上健康的學習之路。

我付出了那麼多,為什麼還會這樣

我收到了大一的Z同學的簡訊:她的高數沒有及格。她的心中非常難過:“我比別人付出了幾倍的努力,怎麼還會這樣?無論怎樣,我的數學成績就是不好!”在交流中,Z同學幾次說起:“周圍的同學考得都很好,就我……”

在探討學習方法之前,我先注意到了她的心態。同周圍的同學比較,是一種很自然的反應,我們都可以去理解。通過比較,是要去發現自己的得失,進而找到差距。發現差距後心平氣和地接受,然後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狀態,這是金不換的寶貝;而如果比較的結果只是為了讓自己著急,甚至是在羞辱自己,糞土不如。我知道一定還會有其他同學,在其他科目上也會遇到同樣的困惑。在適應大學的過程中,如果這一關過不好,適應無從談起。

隨著成長,很多事情將不能在人與人之間比較。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由於在成長過程中存在種種複雜的因素,造就了不同的個體。有人擅長這個,有人擅長那個,有人看重這個,有人看重那個。當然反過來講也是對的,有人不擅長這個,有人不擅長那個。用己所長比他人之短,沒有意思;用己所短比他人所長,對自己自己不公平,除非你愛自虐。

在進入大學之後,要去適應這種不去和別人比較的方式,未來的生活、工作中也要這樣。這是讓自己幸福,活出自己的前提。要比,就和自己的過去比,這樣的比較會推動你一直前行。不和別人比並不意味著不求上進,而是要給自己留出一方前進的天地。要達到什麼樣的程度,做什麼樣的人,用的是自己的目標,而不是別人的影子。比如,在學習的這件事情上,不用比也知道,高數不及格是不能接受的。

回到我們正在談及的事例。Z同學由於不好看的分數,已經掛在那棵高高的“樹”上了。理工科的學生都要學高數,數學是科學之母,今後工作中要直接用到,間接的思維方法的提升也值得期待,最現實的是,沒有這個學分,畢業證都是問題。不去和人比,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高數,而是需要拋開“比別人差”的包袱,把顧慮統統丟掉,輕裝上陣,發現好的辦法,解決好這個問題。

穩定激動的情緒,拋開其他雜念,就可以從分析自己和自己的學習入手改變現狀。她說的“付出了那麼多”,是指花了很多的時間學高數。這很對,找到好的學習方法的過程中,時間投入是一個前提。當有人在感嘆“努力了,還學不好”時,我們也需要澄清一個概念:努力是否就是等於投入了足夠長,甚至超級長的時間?努力的目的是要達到目標的,努力不僅要花費時間,而且還要有效地利用時間。在學習中,如果不用花費很多時間,而是做到了高效利用有限的時間,這樣的努力更顯價值。

學習基礎知識,基本的環節包括看書、做題、思考。其中思考是被很多人忽略的,尤其在應試教育中走過來的人,做完題目就是全部的意義,這個習慣要改過來。我在程式設計的教學實踐中發現,有些同學針對我佈置的作業編出程式,只要執行得到一個正確的結果,連看書也省略了。這樣做,付出再多的時間,那也是“亂撞”,即使混過了及格線,也不能說明什麼。做題只是一個手段,卻被當作了目標,所學知識只能散落存在,沒幾天必定全部消失。將學習中該有的環節進行下去,讓各個環節充分地互動起來,這是“活學”的基本要求,這個過程會培育出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學習方法。這樣做下去,在某一天,或者僅是某一個時刻,在學習中會產生一種特別好的感覺,及時回味,在以後的學習中就會更多的找到這種感覺,久之成為固定的學習風格。在學習過程中,要時刻求新求變,即使已經能夠保證考高分了,多去做這樣的思考仍顯必要。這是一種改革精神,要把這種努力進行到底。

在學習具體學科,面對具體的情況時,應該因人、因事而異。一個執行良好的學習力進化系統,要表現出一種適應性,這需要在學習中不斷髮掘。這是在大學中學得具體的知識之外,意義更大的事——學會學習。

為了找出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我與Z同學的交流中,發現了一個細節。我問她:“你平時作業順利嗎?”她說,也不好,做不出來就找同學做的參考一下。“那你‘參考’完作業,再自己做,能做出來嗎?”她的回答有些含糊。

作業的目的在於鞏固和檢驗課堂學習和課後複習的效果,不會做正常,但如果“參考”完了,自己還是不會,這種參考毫無意義。就做作業我多說幾句。我這幾年一直在和不良學風作鬥爭,抄襲作業是其中的一項。上述的“參考”就是抄襲,是一種徹底的欺騙,並且欺騙的是自己。這種事情背後的道理一點兒也不復雜,卻也是從應試教育中走出的最大的困難。作業寫不出來找參考是必要的,當前在我的教學中要求同學們把作業寫成部落格,我也發參考解答的博文,就是要為這種相互參考提供便利。當某個問題自己解決不了時,或者解決了還沒有把握,或者想找到一種更好的辦法,找同學的作業看一看、問一問,這很正常,但最後一定要自己獨立做出來。

參考完再獨立做出來,其實只是最原始的參考辦法,你針對的還是那一道題。做一道題的終極意義在於掌握相關知識點,再進一步,掌握相關知識點的目的是將這些知識用於實踐中去。我不贊成過多做題,但堅決地維護要做一些題的必要。尤其大學生一定要學會精做習題。做的題目不限於老師佈置過的,像高數,圖書館中還有很多經典的習題集等可以參考,從中可以發現適合你自己的題目。在你花費很多時間學高數時,還可以跳出課本和老師要求的材料,自己再看些別的參考書,從其他角度看同一內容。視野開闊了,感覺就出來了。

正確的參考別人的工作,對大學,對職業生涯,甚至對你的整個人生都有很大的影響。據統計,科研人員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有52%的時間要花在閱讀參考文獻上。參考只是手段,目的是要有原創。其他課程也需要參考,要學會參考,這很重要。逐漸到高年級,除了作業,還有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環節中,也需要參考,但如果還是不以正確的方式“參考”,那可就更危險了。

和Z同學的交談中,我感覺到了她的失望非常強烈。一再強調從初中數學就不好,說上大學時想避開數學,數學讓她吃了苦頭。她真是怕數學了。然而,不管是失望還是以往的經歷,暫時將其作為療傷的麻藥用幾天好了。但要儘快走出來,以更積極的心態面對未來。

把自己“學不好數學”的結論扔掉,以前考得不好是事實,但要看到由於學法不當造成的損失,相信改進學法後的進步空間。相信學習力的提升,會使整個大學的學習得到改觀。

有無數先例演示了由於大一的掛科而促成學生全面反省,走上坦途的。掛科後改變了心態,改變了方式,根本上,這就是學習力的提升。也有無數的先例演示出的是另一條軌跡,一被打趴下了就不再起來。改變難,但不見得不改變就有多輕鬆。但改變是必須選擇的,通過改變,學會學習。用主動的選擇,帶來了不同的世界。

返回到【全文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