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4.2 理性看考試——《逆襲大學》連載

4.2 理性看考試——《逆襲大學》連載

返回到【全文目錄

目錄

4.2 理性看考試

被考試綁架了的教育

應試對教育的傷害

危險的遊戲——將考試當目標


4.2 理性看考試

面對考試這樣一個話題,心情很複雜。

作為一個農家子弟,如果當年不是憑藉那個像樣的考試分數,我的生活一定是另外一個樣子。另一種生活未必是貧窮的,甚至可能比現在富有。但我更喜歡今天的生活,現在能每天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不必為生計發愁,在和青年學生的一起成長中快樂生活。這個事實的前提是,我曾經在當年的高考中,殺出了重圍。

上學就要考試,考試就要有分數,就會有排名,就會和錄取和落榜。這件事有沒有道理可以討論,上千年來就是這樣,似乎也看不到在哪一天終止。而求學是要長本事的,按前面的話題講是要學到能用的知識,或者更正式些講,是通過學習,培養能力,提高素質。於是,分數和能力都成為了衡量學子學習成果的標杆。分數一目瞭然,高考中多那一分順利過線,少那一分只能服服帖帖承認失敗。而能力雖然不好度量,遇上事了,拉出來一遛,卻也能見個分曉。

於是,分數和能力之間就有了些有趣的組合。高分高能的總是光鮮有加,風風光光,我等吃不著葡萄的只能羨慕嫉妒恨,但傳說歷年各省高考狀元的成才率似乎並不像期望的那樣高,我們也有機會說聲葡萄太酸不吃也罷。高分低能的總是可以讓人極盡鄙視,一而再地被當作“好好學,結果卻……”的反面典型,但人家依著那高分享盡各種榮耀和好處,卻也讓他人無可奈何。低分高能的人士顯得更悲壯、更英雄一些,我有個別的老學生,裡裡外外一把手,就是一到考試就啞火,有些甚至畢業前補考清考,歷盡磨難才拿到畢業證,尷尬之餘,這些大仙倒也大度,他們有的是事做。考不了高分,也做不了事的人,我們可以稱其為低分低能的了,倒是有人這壺開不了提那壺,混出個樣子來的也大有人在。

我們發現,考試打出的分數和我們學習中追求的能力之間的關係,真不是那麼明朗。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實際上我們都是期望高分的,別看有些考了低分的擺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無論考前考後,誰都在謀劃著能否多拿那麼幾分。

憑著分數論英雄卻由來已久。升學、求職、晉升,但凡有個考試,“分數不夠”立刻會讓人啞口無言。小孩子剛上小學,考了雙百總是可以風風光光,低了幾分就矮人一頭,按分數分成了優等生、中等生、差等生,再經過幾次的升學,達線王侯,落榜賊寇,加上被升學率綁架了的學校不淡定地開起了應試的大船,祖國所有的花朵就普照在考試的陽光下了。

即使進入大學,考的慣性仍然收不住。期末考試決定是否能獲得學分,學分不夠不能按時畢業,考試不過還要補考、重修。得了高分可以評優、得獎學金,出國要看分數,就業要看成績單,還要面臨一大堆自選的考試:考證、考研、考公務員……即使我在參加工作之後,也經歷了形形色色的各種考試:崗前培訓結業考試、黨課結業考試、職稱外語和計算機考試、普法教育考試,為開車參加了駕駛員考試,為領結婚證還參加了婚前培訓結業考試。人生就是個大考場。

然而進入大學,卻發現考試似乎也不再是中學裡那種需要真刀真槍對待的了。看得開的,60分萬歲,平時稍加努力,或者考前突擊一個星期,大學考試居然就這麼有驚無險地過了。認真學的,拿出高中時一半的勁頭,居然贏得漂亮的分數。越看越覺得那個90分就是個諷刺。但也就在這樣的寬鬆下,一批一批的“仁人志士”倒在及格線前。不少在高中時期待大學考試過了就行的同學,開始懷念高中不過也行的好日子。身為大學教師的我,甘冒誤人子弟的自責與他人的責難,屢屢將考試標準與不可突破的底線等同起來,卻也常為難看的成績單糾結不已。

更令人難過的是,無論成績怎樣,大學生的能力越來越差,居然成了共識。在不能保證大多數學生的培養質量的前提下,少數拔尖學生的成才,功勞不能算在學校的頭上。公眾對大學提出批評,大學用體制、大環境、擴招作著掩護,一面真心地想在扭轉局面上有所作為,一面在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約束下舉步維艱。而學生呢?抽去了看得見的考試槓桿,找不到看不見的能力標準,成群地陷入到迷茫之中。

被考試綁架了的教育

考試在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作用。在一個階段的學習結束後,通過考試,老師可以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給學生提供改進學習的資訊,給教師提供調整教學的資訊,這是考試的反饋功能;常說考試是一根“指揮棒”,考試的要求指向哪裡,教師和學生就會朝哪裡努力,考試可以引導和指導著師生的教與學,考試具有導向功能;通過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可以矯正學習態度和學習行為,獲得優秀成績的“成就欲”,還能極大地激勵學生及老師的積極性和上進心,促使他們更加勤奮地學習和工作,考試的激勵功能屢被認為是一大神器;考試具有評定和選拔的功能,舉辦統一的考試,知識與能力達到了規定的水平和標準,就可以獲得認可的證書,利用好考試的選拔功能也是一個被大眾公認較為公平、公正的途徑,其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然而,我們的教育卻真的對考試過分強調了,並且過分地強調了考試的選拔功能。全社會對學知識的重視,就是在追求有機會接受一個更高層次的學業。升學必定要考試,每個人大致要經歷的大考包括小升初、中考、高考,有些人還要考研。小升初不讓考了,戰場引到了更為可怕的奧數。在教育資源匱乏的年代,每一次的大考,都不能掉以輕心。即使到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在最為慘烈的高考中,通過高分,爭取享受高水平大學教育的機會,亦能夠得到理解。家長和高中的老師們,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和學生獲得更好的機會,為獲得高分而採取的種種手段,我們不能過多苛責,但需要有清醒的認識。

應試對教育的傷害

在這種可以理解的追分潮中,考試已不是教學工具,而成了教學目的。中小學的教育,不能站到學生長期身心發展的高度開展,而是所有的教學活動圍繞著考試展開。本應朝氣蓬勃的少年,淪為了考試的工具,在揠苗助長的課堂中,不講求知識的傳授與學習興趣的培養,不講求基本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的訓練,取而代之的只是機械地記憶和題海中無休止的重複。沒有了對科學、道德、責任的追求,忽視了對學科知識整體上、巨集觀上的理解,取而代之的只是解題技巧的演練。考試的激勵功能退居其次,過度頻繁的考試讓成績優秀者對高分麻木,而成績落後者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在升學率的掌控下,考試成績成了評價學生的全部,學生個體性格、興趣、能力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在總分和排名前卻一律平等。成績上不去的學生,自動地將自己劃入差等生的行列。

哀莫大於心死,哀莫大於少年心死。

就這樣,幼稚的臉上寫滿求知慾的孩童,在十多年考試牢籠中浸泡之後,有一部分終於來到了滿意或不滿意的最高的平臺——大學。滿懷著高中好好學,大學好好玩的希望,卻又發現學海無涯,無涯得可怕。依稀知道了學習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一旦行動,卻總被應試型學習的陰魂纏繞著,無力擺脫。大學也有考試,順理成章地繼續與考試保持曖昧,理所當然地延續以前的學習方式。這就是我所關注和關心的大學生的學習。考試將他們送到了大學這個平臺,卻也成了阻礙前行的一道大閘。

痛斥基礎教育階段的應試路線總是很過癮的一件事。然而,每每談及這個話題,總是在責備自己:身為教育工作者,是否可以或吶喊,或躬為,為將少年們從考試火坑中解救出來而努力。我關注著基礎教育的改革方針的頂層設計,氣惱於可以理解的“下有對策”中的各種走樣的執行,共鳴於“新教育”過一種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痛心於16歲少女不堪每天18個小時的學習壓力而跳樓的慘劇。

作為高中生的家長,我縱容了兒子小學時完成了作業就可以盡情玩的瀟灑,不執行兒子初中時老師讓家長再向孩子施加考試壓力的要求,卻也在保護孩子學習興趣與保證升學之間小心翼翼地做著平衡。有了多次的被老師約談,理解老師的用心,但只給孩子傳達自己解讀後的資訊;有了更多次同其他家長的交流中引發的驚詫與不解。我知道了應試教育的水太深,成分太複雜。

作為大學生的老師,所幸在教育上我有自己的地盤。我無法阻止我的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在學習力上受到的破壞,也許沒有那樣的歷程,他們還沒有機會來到我的身邊。幫助大學生重塑學習力,恢復學習的生態,這也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是在我的崗位上應該做的事和可以做的事。這是一個長期的工作,有時我太悲觀了,我把希望寄託在經歷了應試教育,卻也能從應試教育的陰霾中走出的新一代人身上。確切地說,是現在的90後、00後,當他們為人師,為人父母之後。

這是我的選擇。已經身處大學校園的學生,也不必哀嘆遭遇的不幸,相比過去沒書可讀的前輩,或許我們還算是幸運的。恢復本該有的學習力,從擺脫應試的控制開始,從現在開始。面向未來,走出來,在恢復中,為自己開拓新的道路。眾多的人一齊努力所匯聚的力量,將是未來整體改變的源泉和動力。選擇了獨立面對,選擇了自底向上的改變,要相信這種力量。

危險的遊戲——將考試當目標

人的各種行為是需要動力和動機的,學習作為人類最高階的心智活動更是這樣,有效的學習需要良好的學習動機來激勵和指引。學習動機可以分為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內部學習動機是指由學生個體內在的需要引起的動機,例如,學生的求知慾、學習興趣、改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願望等因素;而外部學習動機是指由外部誘因所引起的動機,例如,為了得到教師或父母的獎勵或避免受到懲罰而努力學習。

讀者在此處不妨停頓一下,列舉一下自己上大學的學習動機。享受求知的樂趣?學知識?獲得畢業證?上研究生?找個好工作謀生……

如果不出意外,我們會悲哀地發現,我們的學習動機以外部動機為主。孩童時代那種純真的求知慾對很多人而言,已經完全地消失了。許多人的學習,在多年前,已經完全被升學目標所控制。在大學,每到學期初,“我要好好學習了”的心願雖然聽不到卻能感到隨處湧動,而一到期末,“求過”的呼聲則排山倒海地直接發出,甚至為求過而求“助攻”。經過了多年的應試教育,很多人的學習動機,直接建立在考試上。

有研究表明,內部動機可以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具有內部動機的學生渴望獲得有關的知識經驗,具有自主性、自發性。相對地,具有外部動機的學生,其學習具有誘發性、被動性,他們對學習內容本身的興趣較低。過分的外部動機甚至有害於學習。

有一位心理學家做過一個試驗。他將在他家附近玩得很high的一群孩子叫過來,每人給了5分錢,並說以後每天到這兒來玩,都會得到獎賞。接連幾天,心理學家兌現了他的承諾。直至有一天,他不再發錢,孩子們憤怒了,叫嚷著:“我們再也不來玩了!”

這個試驗有些缺德,以玩為樂趣的孩子們,在外在的獎賞刺激下,玩的動機發生了轉移,以至於“我們再也不來玩了”。

我們的學習何嘗不是這樣。進入年級前50名,在學校張榜公佈;考進班級前10名,爸爸給你買iPad;考好了,帶你去旅遊,考不好,哪兒都別去……這樣的例子到處都有。我經常阻止親戚朋友對孩子在學業上過度的表揚和過度的物質獎勵承諾。如果想毀掉一個孩子的求知慾和學習潛力,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享受學習樂趣之外給孩子加以更多的外在刺激。

在應試教育中,考試成績充當了評價學習好壞的唯一標準,分數就是現實中的虛擬貨幣。考試是所有外在學習動力的代表。十幾年的分數、名次,面對的是人生可塑性最強的一段時光,學習已然與考試等同起來。當巔峰的高考一旦結束,外在壓力撤除,內在興趣無存,學習必然發生倒退。歷經高考後的大一學生常常瘋玩得找不到北,有不少人再也回不到正常的軌道,著實讓人惋惜。在學習安排的自由度增加、考試壓力大幅減小的情況下,不能找到考試之外的替代物為學習指引方向,註定陷入迷茫,甚至難以從迷茫中自拔。

在《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一書中,作者告誡老師們要避免給予學生過多的外在的刺激,包括高成績,而是要注重培養他們的內在動機。對於已經成年的大學生們,是否能夠從自己學習的角度,與那個曾經關係緊密的考試逐漸拉開些距離。大學的學習,不會完全沒有考試,找到內在的學習動機,考試的目標自然能夠達到。在大學,當自己對學習支配的自由度進一步擴大的時候,是應該找到考試之外的其他目標了。至少,考試不應該是唯一的或主要的目標。這樣的定位,將是學習發生改變的基礎。

 

返回到【全文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