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蔚來李斌:Nio 品牌不會進入到大眾市場

蔚來李斌:Nio 品牌不會進入到大眾市場

北京時間 3 月 2 日中午訊息,據報道,蔚來汽車(NYSE:NIO)今日釋出了該公司截至 12 月 31 日的 2020 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蔚來汽車表示,2020 年第四季度交付新車 17353 輛,其中 12 月共交付新車 7007 臺,環比增長 32.4%;預計 2021 年第一季度交付新車 20000-20500 輛。財報顯示,蔚來汽車第四季度總營收為人民幣 66.411 億元(約合 10.178 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 133.2%,與上一季度相比增長 46.7%;淨虧損為人民幣 13.886 億元(約合 2.128 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收窄 51.5%,與上一季度相比擴大 32.6%;歸屬於公司普通股股東的淨虧損為人民幣 14.922 億元(約合 2.287 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收窄 48.4%,與上一季度相比擴大 25.6%。

財報釋出後,蔚來創始人、董事長、CEO 李斌,CFO 奉瑋,財務副總裁曲玉,資本市場和投資者關係部助理副總 Jade Wei 出席了隨後召開的電話會議,對財報進行了解讀,並回答了分析師提問。

以下是分析師問答環節部分內容:

德意志銀行分析師 Edison Yu:蔚來一直以來的目標市場都是高階市場,公司是否有計劃開發大眾市場?另外,蔚來今年要進入歐洲市場,公司是否對於該市場的長期銷售目標設定預期?此外,近期有報道說蔚來可能計劃進入美國市場?可否請管理層介紹一下這方面的進展?

李斌:公司進入大眾市場的可能性是有的,但是 NIO 品牌還是專注於做高階,這個品牌肯定不會進入大眾市場。大家可能知道,幾年前,通過投資的方式,我們做過一些進入大眾市場方面的嘗試,比如同廣汽和長安合作,不過目前,我們所佔的股比已經從開始的 40% 多降到了 5% 以下了。這是我們積極進入大眾汽車市場方面的一個嘗試,提供了一些可能性,我們也會繼續進行積極的探索,這是我們的一個長期戰略。

關於國際市場,今年我們會在歐洲開始銷售和提供服務,團隊正在搭建,計劃在推進,產品、銷售服務網路等方面的準備也都在做。進入全球市場是一個長期的工作,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長期來講,我們預計公司能夠在全球各主要市場佔據顯著的份額,但這不是一天能做到的。從公司成立之初,我們就在歐洲和美國建立了研發隊伍,具備了全球團隊管理的能力,但是我們知道對於進入全球市場而言,銷售服務會是更為複雜的工作。你提到的美國市場,我們很早之前就開始研究,包括商業模式的探索,研究各種各樣可能性,我們一定會進入美國市場,但我們需要非常有耐心,循序漸進。

美銀美林分析師 Ming Lee:第一個問題,四季度公司的毛利率在計入積分銷售收入調整之後為 15.7%,環比有非常不錯的增長,可否請管理層介紹哪些方面的改善促成了公司毛利率的提高?比如產品平均售價和生產成本方面的改善是否有影響?另外,管理層可否談談最近電池和晶片方面的供應情況?最近公司將部分客戶的電池升級計劃推遲到 6 月份,這方面有什麼新進展?第二個問題還是跟電池相關,最近上游廠家的生產成本增加,可否請管理層預測一下今年的成本變化趨勢?以及如何影響公司毛利率的走勢?

奉瑋:車輛業務的毛利率從三季度的 14.5% 增長到四季度 17.2%,主要驅動因素是毛利率更高的 ES8 和 EC6 車型銷量的增長。車輛業務的原物料和製造成本出現了小幅下降,平均售價增長了 1 萬元人民幣。四季度公司車輛積分收入為 1.2 億人民幣,對於整體毛利率的貢獻為 1.8 個百分點,推動公司整體毛利率實現增長。對於今年公司毛利率的展望,一季度的毛利率還將繼續改善,但是增幅應該不會有去年那麼大,另外現在做全年的展望還為時尚早。

李斌:晶片的供應對於供應鏈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對於公司二季度確實會有一些影響,但是目前來看還是基本能滿足我們的生產計劃。不過每天的情況變化有很多,二季度全球汽車市場受晶片影響還是非常大的。公司從去年四季度開始,就跟我們供應鏈合作伙伴溝通貨源,甚至跟晶片公司直接接觸,目的是打通晶片供應鏈,但是缺貨風險還是挺高的。

電池供應方面也有瓶頸。二季度的電池供應,特別是 100 度電池的供應,確實比我們希望的要少一些,也是由於最近電動車需求的快速增長,因此那些能夠達到我們生產要求的產線,其產能還需要繼續提升,我們預計電池的生產差不多 7 月份能達到要求。二季度電池和晶片的短缺,使得我們每個月的交付量只能在 7500 臺左右。

另外,電芯的成本對我們倒沒什麼影響,今年總體上來說,我們的電池的成本會有一些下降,但是肯定不會像去年下降那麼明顯。市場的變化對我們影響有限,因為我們鎖定了一些合作伙伴,目前為止我們還是寧德時代最主要的客戶,‍‍所以我們可以拿到一個不錯的價格。‍

瑞士信貸分析師 Bin Wang:‍一個關於近期電動汽車銷售的問題。目前市場情況差異比較大,比如公司競爭對手理想汽車對於展望就相對悲觀,而公司的展望更為樂觀,尤其是 3 月的銷量創下新高。關於特斯拉 Model Y 車型的競爭,管理層作何評論?剛才提到的 7500 臺月產量,可以將其理解為公司對於二季度銷量的展望嗎?

李斌:‍一般來說,一季度會對電動汽車市場構成一定的挑戰,主要是因為涉及到補貼退坡,以及年底政策變化等方面的影響,‍導致需求出現下降,這是一個正常的季節性現象。‍

Model Y 在一月份公佈了國產產品的價格,對於他們短期的需求應該有不錯的提振,但是‍特斯拉就是這樣,經常搞一個新聞,一下子收割一批訂單。而我們專注長期的,穩健的需求增長,‍我們不是那種脈衝式的,通過某一次降價突然獲得很多訂單,然後後面某個月突然就不行了,這不是我們的做法。我們力求通過持續的服務網路拓展,客戶體驗改進,通過使用者口碑,穩步地增加市場對公司產品的需求。我們的策略是不降價的,大家看到我們的價格非常堅挺,也帶來了毛利率的成長,從這個角度來講的話,我們專注這些長期的策略。

另外,公司 BaaS 電池租用服務的購買率,在 2 月份已經到了 55%,這個數字每個月都在增長,這是我們獨特的競爭力,讓我們長期的使用者發展戰略能夠對抗市場週期,不像其他公司那樣受季節和短期因素的影響這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