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曾毓群 82 歲博導下場造電池:小米、華為同時投資,蔚來李斌是最大股東

曾毓群 82 歲博導下場造電池:小米、華為同時投資,蔚來李斌是最大股東

北京衛藍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近期完成了工商變更,其中新增股東中出現了湖北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合作企業與深圳哈勃科技投資合夥企業。

▲ 衛藍新能源股東新增小米和華為

對科技圈比較熟悉的朋友一定知道這兩家企業的背後分別是小米和華為,這也意味著小米和華為同時投資了這家動力電池創企。

車東西仔細研究了股東名單之後發現,這家企業背後的並非只有小米和華為,該公司最大的股東為合肥藍色里程創業投資合夥企業,背後的勢力正是蔚來資本

事實上,衛藍新能源雖然並不為外界所熟知,但這家企業的背景卻並不簡單。該公司脫胎於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在 2016 年的時候正式成立。而根據投資界報道稱,衛藍新能源的估值已經達到了 150 億元人民幣,成為了一家獨角獸企業。

衛藍新能源的三位核心人物陳立泉、俞會根、李泓均來自中科院物理所,其中陳立泉曾經是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的博士生導師,也被評價為“中國鋰電第一人”。

無論從股東背景,還是創始團隊來看,衛藍新能源都非常有話題性,那麼這家企業目前的發展現狀究竟如何?其在技術能力上有何優勢呢?

華為小米多次投資,李斌是最大股東

車東西發現,衛藍新能源剛剛在今年 3 月 24 日完成了一筆戰略融資,順為資本、小米集團、哈勃投資都參與了本輪融資,其他的投資者還包括吉利控股集團、嘉興固鋰企業管理合夥企業 (有限合夥)、嘉興衛藍企業管理合夥企業 (有限合夥)、揚州衛藍投資合夥企業 (有限合夥)、寧波藍色引擎股權投資合夥企業 (有限合夥)、北京高階製造業基地投資開發有限公司。

▲ 華為小米多次投資衛藍新能源

但這並非華為、小米首次和這家公司結緣。

在去年 11 月 26 日,衛藍新能源正式完成了約 5 億元的 C 輪融資,主要投資者分別為華為、小米集團、蔚來資本、IDG 資本。

目前來看,華為和小米已經參與了兩輪融資,對這家公司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加,而 C 輪融資中的蔚來資本跟衛藍新能源的緣分就更深了。

衛藍新能源最大的股東為合肥藍色里程創業投資合夥企業,持股比例為 19.15%,而經過股權追蹤,後者背後最大的股東為李斌

▲ 蔚來資本是背後最大股東

也就是說,李斌和蔚來資本才是這家公司背後最大的金主。

事實上,李斌不只是進行了財務投資,其治下的蔚來汽車已經和衛藍新能源建立了直接的合作關係,雙方合作研發的半固態電池容量可以達到 150 度電,能量密度則為 360Wh/kg,搭載這一電池的蔚來 ET7 在單次充電後,續航可以達到 1000 公里。而這款電池預計在明年上半年

將會進行量產。

堅持開發固態電池,曾毓群導師是創始人

能夠讓李斌、小米、華為這樣的明星投資人和投資企業進行多次注資,也顯示了這家企業的不同尋常。

首先這家公司的創始團隊就很不尋常,陳立泉、俞會根、李泓者三位創始人均來自中科院物理所。陳立泉是其中年齡最大的一位,出生於 1940 年的他今年已經 82 歲高齡,同時也是經歷最為傳奇的一位。

從 1978 年開始,他就一直在從事固體離子學及其在能源中的應用研究工作,在 2001 年,他曾拜訪了“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負責人,推動車用鋰離子電池專案納入電動汽車專項課題之內。

▲ 陳立泉院士

此外,作為中科院物理所博導,他指導過的學生中還包含了寧德時代創始人兼董事長曾毓群。無論從資歷上還是實際功績上,陳立泉都配得上“中國鋰電第一人”的評價。

俞會根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導師、教授級高工,而李泓則從 1999 年就開始在中科院物理所工作。

另外,這家公司的技術路線也很不尋常。衛藍新能源並沒有選擇目前市場上規模最大的液態電池,而是選擇了至今還沒有企業能夠成功量產的固態電池

從技術路徑上來看,衛藍新能源也仍未完全攻克固態電池,而是選擇了半固態電池的過渡路徑。車東西此前曾瞭解到,在現階段的 NCM 811 電池的基礎上,往負極材料上摻加矽碳元素,就能生產出半固態電池,從技術上來看完全可行。

▲ 蔚來在 NIO Day 2020 釋出的半固態電池引數

半固態電池最大的優點就是能量密度更高,電芯能量密度做到 300Wh/kg以上,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讓電動汽車攜帶更多的電池。

不過,這種電池也存在成本過高的缺點,但蔚來汽車的售價平均都在 40 萬上下,電池成本對整車售價影響不算太大,這或許也是雙方合作的原因。

而全固態電池,目前仍然還處在試驗階段,根據多位行業專家的說法,固態電池大規模商用或許還要等到 2025 年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