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窮人為何窮,富人為何富

窮人為何窮,富人為何富

1 .何以暴富,唯有拆遷

一個親戚家裡拆遷,分了5套房。

幾天前的一個早晨,她6點多電話我家人,火急火燎地尋求幫忙。原來,目前親戚剛拿到一套現房,想這幾天馬上裝修馬上入住,急著找裝修。家人問,怎麼這麼著急啊?她說現在住在朋友家裡太不方便了。家人又建議,可以考慮先現在附近租個房子過度一下。親戚趕忙說,哎,不了不了,那多麻煩。對了,有靠譜的木工泥水師傅記得介紹給我啊,我準備這1,2周弄好就幫過去了。

這個親戚實際上是個很勤快的人,早年生活條件不好,凌晨4點多起來在街邊做早餐。幾番辛苦,兒子結婚了,女兒考上大學,住在城郊的5層小樓裡倒也過的開心安逸。現在道路擴建老家拆遷,政府分了5套房,小則七八十平方,大則一百出頭平方。

5套房啊!Ladied and 鄉親們!我羨慕嫉妒得連眼睛都變熒光綠了好嗎!分分鐘成千萬富翁的節奏啊!

可看著親戚兩口子借居在朋友家,一邊把家中所有鍋碗瓢盆陳舊傢俱往新房裡堆,一邊手忙腳亂找工人忙裝修,一邊和其他親戚大倒苦水,似乎又無法和“幸福感”這三個字沾上邊。

何以解憂,唯有暴富。何以暴富,唯有拆遷。結果暴富之後才發現原來現實的憂愁,也不完全是金錢可以解得了的。

2 .我們身上的“窮人思維”

首先就資源導向和結果導向的區別。說白了就是一種思維慣性,窮人往往屬於資源導向型別,手上有多少資源,就用來做多少事情。富人則相反,先看中了結果,確認結果的價值後,再考慮需要用到多少資源去實現它。看起來有些抽象,但在生活中例子真是一抓一大把。

同學的朋友一次性得到一筆60來萬的錢,盤算著弄些投資。琢磨了一陣,決定把購買一套小商鋪,後續再轉租獲利。出發點很簡單:手頭這些錢,剛好可以在3級路段買間面積不大的店面。順利成章的,多好。

可她卻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投資收益率。在我所在的三線城市,這幾年商鋪投資的收益每況日下。周圍也有朋友入手,一位在郊區180平方米的店鋪,至今掛著低價招租,另外一間是市中心的小店面,具體收益率主人沒細算,只說每年收益也就不過2萬,保持了有4,5年了,沒啥漲。

投資的目的不是把錢花出去,而是能讓錢花出去一分,收回來兩分。

其次,不敢離開眼前的生活軌跡。

“窮人”對現狀通常抱著的"不安全感",對未來也無“確定性”。即便是對現狀萬般不滿,也不知道如何去改變,即便想改變,也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不同方式所帶來的風險都是無底洞, 久而久之, 窮人們已不敢離開眼前的軌跡,也不敢丟掉已腐蝕的破銅爛鐵,只能繼續蝸居在矮小的現實中。

世界裡到處都是紅線,出處皆可碰壁。

你會發現,不少周圍的“低價值重複性工作者”,往往習慣抱怨。十年後,他們依然在原地抱怨,一切似乎只是CtrC+CtrV,沒有任何變化,唯一增長的只有年紀。可即便如此,他們卻依然在一眼看到頭的生活天花板下繼續堅韌不拔地叨叨。

另外一個就是眼光和能力侷限。之前我有聊到兩個中獎500萬,最終卻把生活過的一塌糊塗的真實故事,有不少朋友說那不具備普遍性(廢話啊,中500萬能普遍嗎)。實際上,這些例子並不是特例。

根據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的調查顯示,最近20年來,歐美的大多數彩票頭獎得主,在中獎不到5年之內,都會因為揮霍無度等原因變得窮困潦倒。這個調查顯示,美國彩票中獎者中獎之後的破產率高達75%。

是不是完全和想象的不一樣?

因為他們自身的財富已經超越他們的理念,最後決定他們人生的不是現有的財產而是觀念。並非任何人都有駕馭金錢的能力,當能力cover不了財富的時候,再平坦的大路也還是會翻個四仰八叉。

3 .為了不掉入窮人思維

1、你得有錢

(我彷彿看到無數揮向我的雙刀……)

既然說到窮人思維,那首先得對“窮”有個起碼的概念。現在周圍叫窮的人實在太多了,感覺沒說自己窮就和炫富似的。經濟學上有個詞叫“恩格爾係數“, 是指食品支出總額佔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一個家庭收入越少,收入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佔的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則會下降。

放在個體上也是如此。當你賺的錢,大部分都在購買食物等生存必須品的時候,就得給自己敲個警鐘:“你離窮逼不遠了。”(So,那些嚷著年收入才12萬和被房貸壓得成月光族的“窮孩紙們”先往旁邊站站,消費性負債和資產性負債是兩回事)。

現實就這麼殘酷。

你不想掉入窮人思維,首先得擺脫窮人這個標籤,而它很大程度上是以擁有財富為指向的。之所以強調金錢因素,並非是歧視,而是因為它是後續種種開花結果的那顆原始種子。

哈佛大學的教授穆來納森和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沙菲對稀缺資源狀況下的人的思維方式進行了研究。他們的研究表明,匱乏會導致認知和判斷力的下降,無論這種匱乏是金錢上的還是時間上的,人的思維方式會受其影響。長期的資源稀缺培養出了“稀缺頭腦模式”,導致失去決策所需的心力。穆來納森稱之為“頻寬”(bandwidth)。

“一個窮人,為了滿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細算,沒有任何‘頻寬’來考慮投資和發展事宜;一個過度忙碌的人,為了趕截止日期,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緊急的任務拖累,而沒有‘頻寬’去安排更長遠的發展。即便他們擺脫了這種稀缺狀態,也會被這種‘稀缺頭腦模式’糾纏很久。”

這也應驗了上面提到的彩票中獎者,即便獲得天降橫財,也依然經營不好人生的弔詭現象。

長期物質生活的貧困完全桎梏了窮人的思想狀態,窮已成為一種慣性。你現在反觀下面這句馬列主義的重要思想,估計都恨不得站起來拍拍手 :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很多人覺得,富人之所以那麼富,是因為有富人思維。窮人之所以窮,就窮在窮人思維,只要改變觀念就能走向財富自由。

其實,首當其衝的原因就是在金錢的起跑點上,一個開著飛機坦克,一個赤手空拳,不公平嗎?太不公平了啊。但誰都明白,物質水平是可能性的滋生土壤,當它匱乏時候,就像在霧霾天的北三環一樣看不清前方有幾條道。

不管是想獲得教育機會、有價值的學習、還是開拓視野,優質的資源都是需要花錢買的。

拆遷分了5套房,依然是窮人?

2、學著用金錢解決問題

在窮人眼中,金錢是目的。在富人眼中,金錢是手段。看起來很深奧,其實不過就是一種處理問題的方式。

一個同學小W去找他朋友公司的時候,看中了個妹紙,那個春心蕩漾啊,纏著朋友把那女同事介紹給他。朋友先是說兔子不吃窩邊草,然後又說忙。糾結了幾天,晚上小W發了個紅包過去,幾個字:“大恩不言謝”。第二天晚上,同事說剛好部門聚餐(誰知道怎麼這麼巧,對吧?),拉上同學果斷上前線撩妹。

金錢就是效率啊!

我們常常強調存錢的重要性,不少人存著存著卻忘記了這麼做的目的,只是死死盯著自己的賬戶,看到賬戶上的數字蹭蹭蹭往上升,欣慰之情溢於言表。

努力存錢是為了快速積累起第一桶金,再以此作為槓槓資源翹起更多財富。我們要的並不是80歲的時候成為億萬富翁,而是利用強大的現金流,支撐起豐盛的生活。存錢重要嗎?重要啊!可如果沒有好好利用,那就是個毛啊。錢只有以正確的姿勢花出去,才能閃耀出金錢的價值光芒。

3、修煉思維繫統

先說個挺有意思的現象。有一種人他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窮,反而是為了脫貧終日保持躍躍欲試的狀態。炒股祕籍、薅羊毛、各類電商打折,一個不落,感覺連村口小賣部的週年慶也會知道。

就拿薅羊毛說吧。現在從互金平臺、信用卡、理財機構等等,羊毛天天有,總也薅不完。可羊毛黨完全是個技術工種啊,不僅要耐心等候+眼疾手快,經常還是連續性行為,得花費幾天時間精力才能換來一丟丟優惠或好處。更翻白眼的是,羊毛到手了才發現,其實自己並不需要,純粹就是一種“見了便宜不佔就難受”的本能所致。

當你越想得到某樣東西,你就越無法看到大局樣貌,從而失去了更重要的東西。

仔細想想難道不是嗎?當你看到小利益的時候,忽視了付出的隱形成本。當你看到一枚釘子的時候,你只會想滿世界去找錘子。當你想追一個妹紙的時候,你就一心想方設法地要把她撩到手,全然沒考慮過人家的感受。

這種不夠長遠的眼界,我們把它稱之為“格局”。不同人們選擇軌跡的原力,我們把它叫做“思維方式”。

什麼樣的思維方式播下的種,就會開成什麼樣的花。於是這就變成了所謂的窮人思維。很多人一心沉迷五顏六色的理財技能,從選股祕籍到理財平臺的新手簽到抽獎等活動,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得到的收益卻完成不成正比(注意劃重點,別擡槓)。

賺了3分,花了5分,這就是負利了。

理財說到底,只是個錦上添花的手段,你看世界富人榜裡有多少人是靠理財賺錢的?對大部分人而言,遠沒到要拼理財技能的時候,更多隻不過是停留在思維方式和運用已知規律層面。不要說有錢人都是靠玩股票賺錢的,人家資產運作和你小散炒股完全是兩個概念。

我有個程式設計師同事,21歲畢業出來工作。人看上去悶頭悶腦,對錢半點概念沒有。當時有個年長他幾歲的同事,還好心建議他要不要和自己一起投資老家的一個加油站(現在看好像有些眾籌的味道)。

結果不到5年,小程式設計師跳槽到杭州工作後,在杭州買了房。同事們聽說這個訊息的時候都嚇了一跳,紛紛問他有沒有什麼理財的祕籍?結果他就丟了一句,沒有,埋頭苦賺,錢都放在我爸媽那攢著。後來想買房的時候就問了爸媽,他們說首付基本夠了,差一些他們可以出。就以這麼清純不做作的方式買了房。而那位年長些的同事,據說和老鄉起了經濟糾紛,老鄉索性玩起了隱身,投資的錢損失了大半。

資產數字總是撩人心絃,大賺小賺不賺,鉅虧慘虧不虧,其實只是賬戶上一時狀態而已。周圍有太多人在盲目投資的漫漫長路上,賺時春風得意,虧時連本帶利。

萬物之始,大道至簡。有些看似簡單、沒什麼技術含量的方式,卻勝過九曲十八彎的套路,變成最快捷的大道。

至於如何修煉思維方式,一是做事多盯目標,二是多看書多行動。“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缺道理,缺少的只是變為行動的那一步。三是多努力一些,看的遠一些。你說為什麼那麼多人拼命往上爬?就因為站的高看的遠啊。

富人說到底,也就是能力強,眼界寬,見識廣,自信足。很難嗎?當然難啊,沒有一條通天之路不需要花費力氣。可一旦到手,卻是個永久性黃金技能,即便哪天跌落谷底,也能翻盤爬出。想想在75歲捲土從來的褚時健就知道了。

之前有見到一個被稱之為“匱乏模式”的迴圈:

“金錢的匱乏——擺脫匱乏引起的焦慮和痛苦——決策錯誤無效逃離——匱乏維持或加劇”。

人們之所以覺得很難跳躍階級,是由於在貧窮狀態下,缺少時間、資源和進化條件。若說真有一條通向財富之路,那就是在努力+運氣+天賦+才能+自我提升的多維因素下而生成,絕非單一變數因素。

不少人一聊到窮富的話題,總覺得太現實不舒服。可日子本來就是現實的啊,生病康復、買房賣房、結婚生子、給多少贍養費、準備多少教育儲備金……只有看到生活的現實之處,才有勇氣去承擔壓力和挑戰。

最後,祝大家有更強大的自己和同樣強大的現金流,能欣然收下人生中的波瀾壯闊,也能從容面對沼澤窪地。這就是我們關注金錢的真正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