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料結構——帶權有向圖(最短路徑演算法Dijkstra演算法)

資料結構——帶權有向圖(最短路徑演算法Dijkstra演算法)

Dijkstra演算法是由荷蘭電腦科學家艾茲格·迪科斯徹發現的。演算法解決的是有向圖中最短路徑問題。

舉例來說,如果圖中的頂點表示城市,而邊上的權重表示著城市間開車行經的距離。 Dijkstra演算法可以用來找到兩個城市之間的最短路徑。

Dijkstra演算法的輸入包含了一個有權重的有向圖G,以及G中的一個來源頂點S。 我們以V表示G中所有頂點的集合。圖中的每一個邊,都是兩個頂點所形成的有序元素對。(u,v)表示從頂點uv有路徑相連。 假設E為所有邊的集合,而邊的權重則由權重函式w: E → [0, ∞]定義。 因此,w(u,v)就是從頂點u到頂點v的非負花費值(cost)。 邊的花費可以想像成兩個頂點之間的距離。任兩點間路徑的花費值,就是該路徑上所有邊的花費值總和。 已知有V

中有頂點st,Dijkstra演算法可以找到st的最低花費路徑(i.e. 最短路徑)。 這個演算法也可以在一個圖中,找到從一個頂點s到任何其他頂點的最短路徑。


演算法描述

  這個演算法是通過為每個頂點v保留目前為止所找到的從s到v的最短路徑來工作的。初始時,源點s的路徑長度值被賦為0(d[s]=0), 同時把所有其他頂點的路徑長度設為無窮大,即表示我們不知道任何通向這些頂點的路徑(對於V中所有頂點vsd[v]= ∞)。當演算法結束時,d[v]中儲存的便是從sv的最短路徑,或者是無窮大(如果路徑不存在的話)。

   Dijstra演算法的基礎操作是邊的拓展:如果存在一條從uv的邊,那麼從s

到v的最短路徑可以通過將邊(u,v)新增到s到u的尾部來拓展。這條路徑的長度是d[u]+w(u,v)。如果這個值比目前已知的d[v]的值要小,我們可以用新值來替代當前d[v]中的值。拓展邊的操作一直執行到所有的d[v]都代表從s到v最短路徑的花費。這個演算法經過適當的組織因而當d[u]達到它最終的值的時候,每條邊(u,v)都只被拓展一次。

演算法維護兩個頂點集S和Q。集合S保留了我們已知的所有d[v]的值已經是最短路徑的值頂點,而集合Q則保留其他所有頂點。集合S初始狀態為空,而後每一步都有一個頂點從Q移動到S。這個被選擇的頂點是Q中擁有最小的d[u]值的頂點。當一個頂點u從Q中轉移到了S中,演算法對每條外接邊(u,v)進行拓展。


演算法思想

設S為最短距離已確定的頂點集(看作紅點集),V-S是最短距離尚未確定的頂點集(看作藍點集)。
①初始化
     初始化時,只有源點s的最短距離是已知的(SD(s)=0),故紅點集S={s},藍點集為空。
②重複以下工作,按路徑長度遞增次序產生各頂點最短路徑
     在當前藍點集中選擇一個最短距離最小的藍點來擴充紅點集,以保證按路徑權重遞增的次序來產生各頂點的最短路徑。
     當藍點集中僅剩下最短距離為∞的藍點,或者所有藍點已擴充到紅點集時,s到所有頂點的最短路徑就求出來了。
  注意:
     ①若從源點到藍點的路徑不存在,則可假設該藍點的最短路徑是一條長度為無窮大的虛擬路徑。
     ②從源點s到終點v的最短路徑簡稱為v的最短路徑;s到v的最短路徑長度簡稱為v的最短距離,並記為SD(v)。
(3)在藍點集中選擇一個最短距離最小的藍點k來擴充紅點集
     根據按長度遞增序產生最短路徑的思想,當前最短距離最小的藍點k的最短路徑是:
     源點,紅點1,紅點2,…,紅點n,藍點k
 距離為:源點到紅點n最短距離+<紅點n,藍點k>邊長
     為求解方便,設定一個向量D[0..n-1],對於每個藍點v∈ V-S,用D[v]記錄從源點s到達v且除v外中間不經過任何藍點(若有中間點,則必為紅點)的"最短"路徑長度(簡稱估計距離)。
     若k是藍點集中估計距離最小的頂點,則k的估計距離就是最短距離,即若D[k]=min{D[i] i∈V-S},則D[k]=SD(k)。
     初始時,每個藍點v的D[c]值應為權w<s,v>,且從s到v的路徑上沒有中間點,因為該路徑僅含一條邊<s,v>。
  注意:
     在藍點集中選擇一個最短距離最小的藍點k來擴充紅點集是Dijkstra演算法的關鍵

(4)k擴充紅點集s後,藍點集估計距離的修改

     將k擴充到紅點後,剩餘藍點集的估計距離可能由於增加了新紅點k而減小,此時必須調整相應藍點的估計距離。
    對於任意的藍點j,若k由藍變紅後使D[j]變小,則必定是由於存在一條從s到j且包含新紅點k的更短路徑:P=<s,…,k,j>。且D [j]減小的新路徑P只可能是由於路徑<s,…,k>和邊<k,j>組成。
     所以,當length(P)=D[k]+w<k,j>小於D[j]時,應該用P的長度來修改D[j]的值。

(5)Dijkstra演算法

 Dijkstra(G,D,s){
    //用Dijkstra演算法求有向網G的源點s到各頂點的最短路徑長度
    //以下是初始化操作
      S={s};D[s]=0; //設定初始的紅點集及最短距離
      for( all i∈ V-S )do //對藍點集中每個頂點i
          D[i]=G[s][i]; //設定i初始的估計距離為w<s,i>
       //以下是擴充紅點集
      for(i=0;i<n-1;i++)do{//最多擴充n-1個藍點到紅點集
           D[k]=min{D[i]:all i V-S}; //在當前藍點集中選估計距離最小的頂點k
           if(D[k]等於∞)
                return; //藍點集中所有藍點的估計距離均為∞時,
                     //表示這些頂點的最短路徑不存在。
           S=S∪{k}; //將藍點k塗紅後擴充到紅點集
           for( all j∈V-S )do //調整剩餘藍點的估計距離
               if(D[j]>D[k]+G[k][j])
                //新紅點k使原D[j]值變小時,用新路徑的長度修改D[j],
              //使j離s更近。
                   D[j]=D[k]+G[k][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