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讀書筆記:《明朝那些事 第一部文摘》

讀書筆記:《明朝那些事 第一部文摘》

1.這是一個偉大的轉變,很多人可能窮奇一輩子也無法完成.轉變的關鍵在於心.是的,即使你擁有人人羨慕的容貌,博覽群書的才學,揮霍不盡的財富,也不能證明你打強大.因為心 的到強大,才是正真的強大。

2.自古以來,建立一個王朝很難,毀滅一個卻相對容易的多,所謂”牆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不是沒有來由的。

3.知道可能面對的困難和痛苦,在死亡的恐懼中不斷掙扎,而仍然能戰勝自己,才是真正的勇氣.

4.在軍隊裡,朱重八很快就表現出了他的才能.比起其他的農民士兵,他是一個很突出的人,不但作戰勇敢,而且很有計謀,處事冷靜,思慮深遠(注意這個特點),還很講義氣,有危險的時候第一個上,這一切都讓他有了崇高的威信.他從不貪圖財務,每次得到戰利品,就獻給郭子興,如果得到賞賜,就分給士兵.

5.

待得秋來九月八,我花開時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詠菊>唐時的黃巢落榜之後題於長安城門前。

6.

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
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

---朱元璋

7.一個人要顯示自己的力量,從來都不是考暴力,挑戰這一準則的人必然會被歷史從強者的行列中淘汰,歷來如此.

8.徐壽輝,出生年月不詳(死期到時很精確)

9.徐壽輝蒙了,他不是沒有想過這一天的到來,但當他到來時,還是那麼殘酷.

10.在實際決策中,不受他人,特別是多數人意見的影響是很困難的,當許多人眾口一詞時,很多人都會從大流,甚至改變自己原來的看法,而朱元璋用他的的智慧告訴了人們,真理往往是站在少數人一邊的.

朱元璋對他的謀士們說,你們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是你們沒有看到問題的關鍵:張士誠的特點是器小,陳友諒的特點是志驕;器小無遠見,志驕好生事.如果我進攻陳友諒,張士誠必然不會救他,而進攻張士誠,陳友諒就一定會動員全國兵力來救,我就要兩線作戰,到時候就難說了.

精彩!真精彩!

如此之見識,此人不去天下,何人取.

11.有謀事說,應該先攻下太平,然後以太平為屏障與陳友諒決戰.

又有謀士說,應該趁陳友諒立足不穩,馬上出擊與其決戰,擊敵半渡,可收全功.我們客觀的來看,這兩種注意似乎都不錯,提出謀略的人也是很有見識的,但真的行得通嗎?

朱元璋再度表現出了他的軍事天才,這種天分將在今後的軍事生涯中不斷幫助他.

它分析道,先攻太平是不行的,因為太平城堅固,不保證能一定攻下來,即使攻下來以後,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守住,陳友諒一定會一鼓作氣攻克太平繼而攻擊應天,而那時主力部隊已經即為疲勞,根本受不住應天.主動出擊決戰也是不可取的,因為捨棄堅城不守,貿然出擊,一旦未能與敵軍進行決戰或是戰敗,整個戰局就會陷入被動.

最後,他說出了自己的見解,用手指了指應天城外的龍灣:”就在這裡”.

12.在通往勝利之門的路上,你會見到很多鑰匙,這些鑰匙有的古香古色,有的金光閃閃,但只有一把能開啟那扇門.

在進行決策時,會有很多人在你耳邊提出他們自己的意見,將他們手中的鑰匙交給你,讓你去選擇,但這個遊戲最殘酷的地方在於:你只有一次嘗試的機會.如果失敗了,你將失去一切.

在戰役實施中,只有一個時機是最合適的,能抓住這個時機的,既是天才—拿破崙

13.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尤腥.
老僧不識英雄漢,只管嘵嘵問姓名.

14.陳友諒之所以失敗,只是因為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最強大的武器,不是軍隊的人數,不是強大的艦隊,而是人心.

15.陳友諒第一個進攻的目標正是洪都.

後人一直為陳友諒的這個決定不解,未什麼不直接攻擊應天呢?那樣朱元璋將腹背受敵,不堪一擊,陳友諒為什麼現成的便宜不撿呢?

這四會是一個很難解釋的問題,但我相信,在陳友諒那裡,這個問題很好解釋.陳友諒的性格弱點註定了他一定會進攻洪都.

他是一個心狠手黑的人,一直在欺騙和背叛中生活,對這些東西並不陌生,洪都的投敵對他而言並不是什麼意想不到的事情.

但從心理學上說,像他這樣的人最忌諱的就是被人揹叛,對一個人而言,他最厭惡的往往就是自己所擅長的.

屬於我的東西,我一定要拿回來.

攻下洪都,就可以教訓那些背叛我的人,讓他們懂得對我陳友諒有絕對忠誠.

只許我付天下人,不許天下人負我,這是人類的通病.

朱文正的各種軼事自然也傳到了陳友諒的耳朵裡,這對他而言又是一個極大的鼓勵.

攻下洪都,易如反掌!

但他似乎少考考慮了一點:以朱元璋之精明,不可能不知道朱文正的言行,怎麼會把如此重要的位置交給一個這樣的人?

16.按照均是天賦和功勞,朱文正大致可以排在將領中的第五位,這並不是因為他不夠優秀,而是因為他前面的那四個人都是無法超越的.

17.當面對強大的敵人時,人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出生的牛犢不怕虎,先上去拼一拼,不行再說.這個行為的錯誤之處在於,牛犢並非不怕虎,而是因為它不知道虎的可怕.

18.越接近對方的水平,就越瞭解對方,就會越來越畏懼.當他的畏懼達到極點的時候,也就是它能與對手匹敵的時候.

19.以顫抖之身追趕,以敬畏之心挑戰.戰勝陳友諒,即為天下之主.

 馬渡江頭苜蓿香,片雲片雨渡瀟湘.
 東風吹醒英雄夢,不是咸陽是洛陽.

20.賭局一旦開始,無論你贏或者是輸,都不能走,賭局會繼續進行,知道其中一個人輸掉一切,才會結束.

21.其人格之無恥,行為之卑略,臉皮之厚度,後人難以匹敵.

22.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還.

23.兵法之所以奇妙,關鍵在於一個變字。所謂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戰場是一個瞬息萬變的世界,決斷只在一線之間,進攻還是防守,前進還是退卻,都要你拿主意。在你身邊也許有一大群參謀,但他們往往並不站在真理一邊,決斷的還是你。如果參謀比你高明,為什麼要你當主帥?

24.在下曾讀過一些兵書,隨便聊: 在成為名將的道路上,我們要經歷六個坎坷,讓我們以六個年級來標明它們,只有戰勝眼前的坎坷,才能升入下一個年級。當然,有些天才同學不需要經過這六個年級,生下來就會打仗,這樣的人也是有的,不過極少,我們可以忽略。 好了,名將學校開學了。第一個年級要學習的是軍事理論。所有想成為名將的人,必須要學習一些經典的理論知識,包括《孫子兵法》《吳子兵法》等等,只有在積累了大量的理論知識後,你才能跨入下一個年級。但這個年級有一個很特殊的規定,因為有些同學家裡窮,買不起書本,所以他們只能在實戰中去學習這些理論。他們之中的優秀代表就是李雲龍同學。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實在沒有說錯的,這些在實戰中學習理論的同學將可以跳過第二個程式,直接進入第三個程式。

我們還是和大多數同學一起,來看看第二個年級要學習些什麼。第二個年級學習的內容是實戰。這是極為重要的,那些理論學習的優秀者如果不能過這一關,他們就將被授予一個光榮的稱號——紙上談兵。這個稱號的第一個獲得者是趙括同學,授予者是二年級的年級主任趙奢。

我們來解釋一下為什麼實戰如此重要。這是因為雖然軍事理論都是高年級學長們的經驗總結,但由於他們寫這些東西的時候,情況和現狀是不完全一樣的,在實戰中,如果照搬是要吃大虧的。趙括同學就是沒有學好,才不能畢業的。

作為一個學員,想成為名將,一般都是從小兵幹起,當然高幹子弟除外,比如趙括同學,由於年級主任趙奢是他父親,所以他一開始就是大將,這是不妥當的。 因為只有戰場才能讓一個人成為真正的名將,他必須親手持刀去追擊敵人,見識戰場的慘烈,明白人被刀砍是要死的,瞭解你不殺我、我就殺你這條戰場上永不過時的真理,知道所謂打仗就是以性命相搏,他們才會明白什麼是戰場、什麼是實戰。

大多數學員會在這一關被淘汰,他們會改行,一生當一個軍事票友,這對他們來說並不見得是一件壞事。

而留存下來的那些學員,在殘酷的實戰中逐漸瞭解了戰爭的規律,開始真正走上名將之路。

好了,我們帶領剩下的學員來到三年級,三年級要學習的是冷酷。

成為一個名將,就必須和仁慈、溫和之類的名詞說再見。他必須心如鐵石、冷酷無情,當然歷史上也有很多以仁出名的儒將,但請大家注意,他們的仁是對士兵和老百姓而言的,對敵人他們比誰都冷酷。所謂仁不帶兵、義不行賈,冷酷不是殘忍,不是殺戮無辜的老百姓,而是堅忍。比如你的一個很好的朋友觸犯了軍紀,但你為了執行軍紀,一定要殺了他,只有這樣,你才能控制軍隊,即使他是你最要好的朋友,甚至是你的親人,你也要這樣做。

這才是真正的冷酷。

學員們將在戰場上學會冷酷,他們可能都是善良的年輕人,平時從不與人爭吵。但當他們走上戰場,親眼看到自己的同鄉和戰友被敵人殺死,或者身負重傷在地上痛苦地呻吟,他們會被憤怒和痛苦所鼓動,毫不留情地殺死一切與自己敵對的人,給地上的傷兵補上一刀,然後一個人在屍體旁邊喃喃自語。就在這地獄一般的環境中,他們變了。

從殺雞都怕見血到敵人的腦漿和鮮血濺到身上渾然不知,從溫文爾雅到冷酷無情,他們在殘酷的環境中畢業了,不合格者將被淘汰,而那些心如堅石的人將進入四年級的學習,他們離成為名將越來越近。

四年級要學習的是理智。這也是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作為普通人,生活中會被許多事情左右自己的情緒,比如買彩票中個二等獎幾百塊,你也會高興半天,要是炒股票賺了大錢,就更不用說了。那麼如果你玩的遊戲是以人命為賭注呢?你會有何反應?

當你在極度緊張的環境中與敵人僵持了很長時間,突然敵人退卻了,你能遏制住心中的激動,先判斷形勢再去追擊嗎?當你抵擋不住敵人的進攻、全軍即將崩潰時,你能及時冷靜下來,發現敵人的弱點嗎?

是的,這太難了。我們都是凡人,都有感情,容易激動,而我們的學員們就必須保持冷靜和理智,在任何時候都不被感情左右,就如同賽車一樣,賽車固然激情四射,車手卻必須保持絕對的冷靜。

這就是四年級學員要做到的,能過這一關的人,已經很少了,剩下的精英們,我們繼續前進!

五年級是最重要的一個年級,在這個年級裡,學員們要學習的是判斷。 這是名將的重要特徵,不需要理由,不需要依據,你能依靠的就是你自己的判斷。你要明白的是,你所掌握的是無數士兵的生命,而所有的人都等著你拿主意。 小兵只管打仗,遇到問題,他會問伍長,伍長會問百戶,百戶會問千戶,千戶問指揮,你就是指揮,你還能去問誰?!

在士兵的眼中,你就是上帝,就是主宰世界的神!他們能否活下來就看你的了!

兵法之所以奇妙,關鍵在於一個變字。所謂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戰場是一個瞬息萬變的世界,決斷只在一線之間,進攻還是防守,前進還是退卻,都要你拿主意。在你身邊也許有一大群參謀,但他們往往並不站在真理一邊,決斷的還是你。如果參謀比你高明,為什麼要你當主帥?! 如果你能從那變化莫測的世界中,發現其中的奧妙,並就此做出正確的決斷,那麼恭喜你,你已經具備了名將最主要的素質。但是還有一關是你必須通過的,只有過了這一關,你才是真正的名將。

現在我們來到最後一個年級,這個年級我們要學習的是堅強。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學習內容。所謂勝敗兵家常事,不過安慰自己而已,打了敗仗,死幾萬人,你能承受這樣的心理壓力嗎?你怎麼去面對那些士兵的家人?怎麼有臉去見將指揮權交給你的上級?那是幾萬條人命,不是幾萬只雞!

然而你的選擇只能是堅強,即使你屢戰屢敗,但必須屢敗屢戰!當你數次敗在同一個人手下時,你就會畏懼這個人,所謂的恐某症就是這麼來的,即使你有著傑出的軍事才能,不能戰勝自己的軟弱,依然無法成為名將。 而那些最優秀的人能夠從失敗中爬起來,去挑戰那個多次戰勝自己的人,這就叫做堅強。

當你具備了以上所有條件後,你就成為了真正的名將,但還有一點,是你必須具備的,那就是運氣。

說起來似乎有點滑稽,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沒準就在你萬事俱備、準備大展身手時,一支冷箭射來,就此死掉,那才是比竇娥還冤,你的一切抱負和能力都無法展現了。戰史上只會這樣記載,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人在戰場上被不知名小兵射死,其人具體情況不詳。

所以名將之路是一條艱苦的道路,非大智大勇、大吉大利之人不能為。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在這變化無窮的戰場上,要想成為真正的軍神,你必須在一次次的殘殺中倖存下來,看著周圍的人死去,忍受無盡的痛苦,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努力獲取那不為人知的奧祕和規律,經歷無數次失敗,有勇氣從無數士兵的屍體上站立起來,去打敗對手。

這才是真正的名將之路,一條痛苦、孤獨、血腥的道路,在這條路上,能信任和依靠的人只有你自己。但只要你走到終點,光榮和勝利就會在那裡等待著你。

無論是徐達、常遇春、王保保還是後來的戚繼光、袁崇煥都是這樣的名將,他們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他們完全有理由為自己的成長經歷而驕傲和自豪。

所以當不成名將的各位學員,你們完全不必為此而悲傷失望,因為這工作不是一般人能幹的,甚至可以說,不是人能幹的。諸位普通學員,還是回去做老百姓吧,那才是快樂的生活。

25.其實只要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個問題並不是那麼難以解釋。朱元璋是一個鄉土觀念很重的人,李善長是他的老鄉,而且多年來只在幕後工作,從不搶風頭,只知埋頭幹活,這樣的一個人朱元璋是很放心的。相對的,劉基是一個外鄉人;更重要的是,劉基對事情的判斷比他還要準確!

從龍灣之戰到救援安豐,朱元璋想到的,劉基也想到了;朱元璋沒有想到的,劉基還是想到了。

換了你是皇帝,會容許這樣的一個人在身邊嗎?

26.談話中的考驗 這一天,朱元璋單獨找劉基談話,初始比較和諧,雙方以拉家常開始了這次談話,就在氣氛漸趨融洽時,朱元璋突然變換了臉色,以嚴肅的口氣問劉基,如果換掉李善長,誰可以做丞相。

劉基十分警覺,馬上說道,這要陛下決定。

朱元璋的臉色這才好看了點,他接著問:“你覺得楊憲如何?”

這又是一個陷阱,朱元璋明知楊憲是劉基的人,所以先提出此人來試探劉基。

劉基現在才明白,這是一次異常凶險的談話,如果稍有不慎,就會人頭落地!他馬上回答:“楊憲有丞相的才能,但沒有丞相的氣量,不可以。”

但考驗還遠遠沒有結束,朱元璋接著問:“汪廣洋如何?” 這是第二個陷阱,汪廣洋並不是淮西集團的成員,朱元璋懷疑他和劉基勾結,所以第二個提出他

劉基見招拆招,回答道:“此人很淺薄,不可以。”

朱元璋佩服地看了劉基一眼,這是個精明的人啊。

他說出了第三個人選:“胡惟庸如何?”

劉基鬆了口氣,說出了他一生中最準確的判斷:“胡惟庸現在是一頭小牛,但將來他一定會擺脫牛犁的束縛!” 說完這句話,劉基又鬆了口氣,他知道考驗已經過去了,但他錯了,下一個問題才是致命的。

朱元璋終於亮出了殺招,他用意味深長的口氣說道:“我的相位看來只有先生能擔當了。”

大凡在極度緊張後,人們的思想會放鬆下來,劉基也不例外,他終於犯了一次錯誤,這次錯誤卻是致命的。

他沒有細想,回答朱元璋: “我並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我這個人嫉惡如仇,皇上還是慢慢挑選吧。”

這句話說得非常不合適,自居丞相之才不說,還說出所謂嫉惡如仇的話,如劉基所說,誰是惡呢?

劉基的昏勁還沒有過去,又加上了一句話: “現在的這些人,在我看來並沒有合適的。”(目前諸人,臣誠未見其可也。)

朱元璋就此與劉基決裂。

27.但很多人都知道,胡惟庸和劉基有仇,朱元璋也知道,卻派他去探望劉基。而劉基這樣有影響的人,胡惟庸是不敢隨便動手的,不然也不會讓劉基在他眼皮底下逍遙五年,他很有可能是得到了朱元璋的默許。

無論此事是否朱元璋指使,但毫無疑問的是,劉基之死朱元璋是負有責任的。

28.歷史上著名的鄭莊公,一直不為其母親所喜愛,他的弟弟也仗著母親的溺愛,向他提出種種不合理的要求,而鄭莊公總是滿足他,直到最後,他的弟弟企圖謀反,鄭莊公才出兵將之滅掉。

後人往往以為鄭莊公仁至義盡,傳為美談,可是也有人指出,鄭莊公是真正的偽君子,是想要他弟弟的命,才縱容他的不法。

當我們深刻理解了這個故事後,對朱元璋的這種反常舉動就會有一個清晰的結論——這是一個陰謀。

這個陰謀在不同的語言方式中有不同的說法,成語是“欲擒故縱”,學名叫“捧殺”,俗語是“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用小兵張嘎的話來說是“別看今天鬧得歡,當心將來拉清單”。

但我們還有一個疑問,對付一個小小的胡惟庸,朱元璋需要動這麼多腦筋,要忍耐他七年之久嗎?

不錯,當我們仔細地分析歷史,就會發現,胡惟庸絕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標,朱元璋要毀滅的是胡惟庸背後的那個龐然大物。

朱元璋甘願忍受胡惟庸的專橫,讓這個跳樑小醜盡情表演,套用圍棋裡的一句話來形容就是“不為小利,必有大謀”,他經歷如此多的磨難,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這些當世豪傑都不是他的對手,何況小小的胡惟庸!

他這樣委屈自己,只因他的目標對手太過強大,這個對手並不是李善長,也不是淮西集團,而是胡惟庸身後那延續了上千年的丞相制度。

自從朱元璋當皇帝后,他一直都覺得這個制度過於限制他的權力,他一向認為天下是靠他自己的能力爭來的,偏偏有人要來分權,真是豈有此理!

29.我捧得起你,就踩得倒你!

30.朱元璋是這樣走到這一步的:從茅草屋的風雨到皇覺寺的孤燈,從滁州的刀光劍影到鄱陽湖的烽火連天,他從千軍萬馬中賓士而出,自屍山血海裡站立起來;他經歷過無數的磨難,忍受過無數的痛苦,他不畏懼所有的權威,不懼怕任何的敵人;一個個蓋世梟雄在他面前倒下去,他見過的死人比胡惟庸見過的活人還多!

胡惟庸終於明白了為什麼李善長不願意和朱元璋為敵,不是他沒有野心,而是因為畏懼。

不用交手,胡惟庸已經明白,自己上錯了擂臺,他跟朱元璋根本不是一個重量級的選手。

31.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在處死胡惟庸後僅一個月,就撤銷了丞相這個延續上千年的職位,取消了中書省的設定,安排機構分流人員。如此大動作,卻幹得雷厲風行、乾淨利落,這讓我們有理由懷疑他是早有準備的,就如同《水滸傳》的宋江,晁蓋死後無論如何不肯繼位,一旦“勉為其難”答應了,立刻就能組織大型慶典。

32.丞相是怎樣煉成的。 有人曾對我說,知道歷史表象就好,無需知道歷史本質。把故事講明白就行了,至於原因,是無關緊要的。

是的,故事是有趣的,原因是枯燥的。但枯燥的,更有價值。

對很多人而言,諸葛亮和劉伯溫是兩個神人,他們往往能夠預見到事情的發展方向,即使住在農村裡,一年進不了幾次城,也能夠知道天下大勢,並能夠準確預測未來的走向,如諸葛亮之與“隆中對”,劉伯溫之與安豐之戰,坐在炕上,盤著腿就能預知未來。 因為他們知道故事,而且瞭解原因。所以,他們才無比強大。

這個世界上,最讓人畏懼的就是未知,如果人人都知道自己的未來,他們就不會再害怕。但在時間機器沒有發明之前,我們還是隻能向諸葛亮和劉伯溫同志學習,比如當我們知道了地主怎樣煉成的規律後,下次當你看到史書上的某位農民領袖起義,你不需要再往下看,只要這人沒有在起義過程中被人幹掉,你就能肯定,下一個王朝中必然多了一個地主。這就是內涵的力量,無比強大的力量。

33.在我們的歷史和生活中,有著很多非常奇妙的規則,這些規則看不見、摸不著,卻始終起著作用。比如著名的黃金分割,以黃金分割比例確定的圖案是最美麗的,劃分的結構是最合理的。很多藝術高超的二胡演奏家發現,在胡弦的某個位置拉出的音色非常優美,經過驗證,那個位置正是胡弦的黃金分割位。

這些規則實在是太神奇了,如果你依照這些規則去做,你就能夠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如果你違反這些規則,你將受到它的懲罰。

在歷史中也存在神奇的規則,這些規則在冥冥中操縱著一切,沒有人可以抗拒它。

在這場拔河中,歷史規則也起著作用。一千餘年來,王侯將相們根據這一規則確定了自己的位置,而朱元璋無視這一規則,他認為自己能夠徹底消滅丞相制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確實做到了。

34.在今天我們可以說她(馬皇后)是一位偉大的女性:生如夏花,逝如冬雪;

35.藍玉是一個優秀的將領,卻在獲得成功之後做出如此多不法的事情,似乎是難以理解的。但其實只要聯絡我們前面提到過的納哈出投降事件,就能合理地解釋藍玉的行為。

從宴請納哈出時的傲慢到喜峰關的驕狂我們可以給藍玉下一個結論那就是:這是個粗人。

所謂粗人不是指他沒有文化或是行為粗魯,而是指他的行為欠考慮,為人處事不通人情,屬於那種想了就幹、幹了再想的人。其實他的性格一向如此,就算不在這件事上犯錯誤遲早也會在那件事上捅婁子。

性格決定命運,而關鍵問題在於藍玉的命運並不完全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在很大程度上他的生死只取決於朱元璋的容忍和耐心,而朱元璋並不是個有耐心的人。

36.其實你也可以想到,殺掉一個小小的藍玉無須牽連這麼多的人。而且藍玉並不是胡惟庸,他的同黨並不多,朱元璋卻不斷地把很多無辜的人當做藍玉的同黨殺掉,這就有點意思了。

在這一舉動背後,隱藏著真實的目的.

很多看上去不相干的事情,其實是有著緊密的聯絡的。在那枯燥的歷史資料裡面往往隱藏著事實的真相。

37.雖然歷史已經過去了幾百年,黃沙早已經將那些故往埋葬,但我們還是應該從那些故紙堆中找出真相,還朱標父子一個公道。 因為遲到的公道仍然是公道。

38.事實證明,在這場鬥爭中,朱元璋失敗了。

原因何在呢?答案看起來似乎深不可測,其實很簡單: 因為朱元璋只是歷史的執行者,他並不是歷史的創造者。

即使沒有朱元璋,也會有李元璋、王元璋來完成歷史的使命,推翻舊的王朝,建立新的帝國。歷史是一個好客的主人,但卻從不容許客人取代它的位置。歷史也從來就不是一個人或是幾個人可以支配創造的。所謂時勢造英雄,實乃至理名言。

真正支配歷史的人,不是朱元璋,是稻田裡辛勤勞作的老農,是官道上來往的商賈,是朝堂上進言的官員,是孤燈下苦讀的學子。

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註定默默無聞,都無法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但他們才是歷史真正的主人。

從古至今,從無例外。

39.自古有云:善用刀劍者,死於刀劍下。

而對於這個嬰孩而言,生於戰火,死於征途,似乎就是他一生的宿命。

  1. 絕對不要做你的敵人希望你做的事情,原因很簡單,因為敵人希望你這樣做。 ——拿破崙

41.朱棣,是一個可怕的人。

可怕之處不在於他俘獲了多少敵人,而在於他在這次軍事行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素質和心智。

他率領數萬士兵遠涉千里,冒雪頂風,歷經千難萬苦才找到敵人,這就好比尋寶片中,一群海盜費心勞力,疲憊不堪,終於找到了寶藏。相信所有的人在那個環境下都會極度興奮。

就要發財了!命運即將改變!

當時的朱棣也是如此,他千辛萬苦才找到了敵人,而此時的敵人也不堪一擊,只要下個簡單的命令,敵人就會被擊潰,然而他卻沒有這樣做。這就好比海盜們找到了藏有寶藏的海島,打開了箱子,看見了無數的金銀珠寶,頭領卻突然發話:大家回家吧,把財寶留在這裡,明年再來取!

如果有哪個不開竅的頭目敢這樣說,只怕早就被部下收拾了。

簡單的佔有是小聰明,暫時的放棄才是大智慧。

朱棣為了這一刻等待了很久,眼看勝利就在眼前,自己的能力終於得到了展現的機會,父親也會另眼相看,這是極大的誘惑。

然而他放棄了,雖然是暫時的。

他沒有理會磨刀霍霍的部下的催促,沒有下令去砍殺那些目瞪口呆的元軍。他暫時擱置了自己將要獲得的榮耀。

這需要何等的忍耐力和抑制力!

這才是朱棣真正的可怕之處:一個能夠忍耐的人,一個能夠壓抑自己慾望的人。

不要小看這個遠征中的插曲,如果你進行認真仔細的分析,就可以從這件事情中獲知朱棣的性格祕密。

在史料中,關於朱棣存在著兩種完全不同的記載,也代表著他的兩種面孔:一種是仁慈和善,他經常和屬地的老百姓在一起,為他們主持正義,愛民如子;另一種是殘暴嗜殺,用油鍋烹死不服從他的大臣,滅殺他們所有的親屬。

這似乎是矛盾的,同一個人怎麼會有這樣截然不同的兩種表現?然而這些都是史實。那麼怎麼解釋這個問題呢?

答案很簡單:朱棣有著兩副不同的面孔不是因為他有精神病或者雙重人格,恰恰相反,他是一個頭腦極其清醒的人。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些什麼,這兩副面孔絕不會同時出現,它們分別有不同的用途。

和善慈悲的面孔用來應付服從他的人,殘暴凶狠的面孔用來對付他的敵人。 對於朱棣而言,殘暴是一種手段,懷柔是另一種手段,使用什麼樣的手段是次要的,達到目的才是根本所在。

為了達到目的可以壓抑自己的感情,為了達到目的可以勉強自己去做不願意做的事,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

42.人生最痛苦的地方不在於有一個悲慘的結局,而在於知道了結局卻無法改變。如果說之前的朱棣只是抱怨,那麼朱允炆繼位後的朱棣就是真的準備圖謀不軌了。用法律術語來說,這是一個從犯罪預想到犯罪預備的過程。

43.他告訴我們,堅強的意志和決心可以戰勝一切困難。

他告訴我們,執著的信念和無畏的心靈才是最強大的武器。

當朱元璋回望自己幾十年的崢嶸歲月,回望自己一手建立的強大國家時,他有充足的理由為之驕傲和自豪!

我是朱元璋,是大明天下的締造者!

44.大家應該從朱元璋的話中吸取教訓,一般領導提拔你之前總是要打壓一下的,所謂磨鍊就是這樣來的,千萬不要為此和領導鬧意見,否則就真有可能一輩子壓制下去了.

45.造反需要理由嗎?需要,非常需要。在造反這項活動中,理由看上去無關緊要,但實際上,理由雖不是必需的,卻也是必要的。

對朱棣而言更是如此,自己是藩王,不是貧農,造反的物件是經過法律認可的皇帝。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自己都是理虧的。所以找一個理由實在是很有必要的,即使騙不了別人,至少可以騙騙自己。

於是朱棣和道衍開始從浩如煙海的大明法條規定中尋找自己的依據,這有點類似今天法庭上開庭的律師翻閱法律條文,尋找法律漏洞。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終於找到了法律規則的漏洞,打了一個漂亮的擦邊球。

朱元璋並非完全沒有料到自己的兒子將來有可能會造孫子的反,他制定了一套極為複雜的規定,用來制約藩王,但為了防止所謂奸臣作亂,他又規定藩王在危急時刻可以起兵勤王,即所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

但這個規定有一個關鍵之處,那就是需要天子密詔。而在朱棣和道衍看來,這個問題是不難解決的,他們充分發揮了自己厚黑學的本領,對這一點視而不見,公然宣稱朝中有奸臣,要出兵“靖難”,清君側。

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他們居然還將這一套歪論寫成奏摺,公然上奏朝廷,向朝廷要人,擺出一副義憤填膺的模樣,這就如同街上的地痞打了對方一個耳光,然後激動地詢問肇事者的去向,並表示一定要為對方主持公道。

“靖難”理論的提出和發展充分說明朱棣已經熟練地掌握了權謀規則中的一條重要原理: 如果你喜歡別人的東西,就把它拿過來,辯護律師總是找得到的。 ——腓特烈二世原創

46.黃子澄又一次誤判了形勢,一個人做一件蠢事並不難,難的是一直做蠢事。只要回顧一下此人以往提出的各種天才意見,就會發現他確實完成了這個高難度的任務。如果此人後來不是盡忠而死,恐怕逃脫不了燕王間諜的嫌疑。

47.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不得不玩一場絕對不能輸的遊戲。

48.即使你的敵人無比強大,即使你沒有好的應對方法,但只要你有敢於面對強敵的決心和勇氣,你就會發現,奇蹟是可以創造的。

49.決定戰爭勝負的並不一定是先進的武器和士兵的數量,而是人的決心和智慧.

50.失敗算不了什麼,希望的喪失才是最大的痛苦。

51.所謂氣節這樣東西,平日被很多人掛在嘴邊,也經常被當做大棒來打別人,但真正的氣節總是在危急關頭表現出來的。而在這種時候,堅持氣節的下場往往不會是鮮花和掌聲。

只有那些真正的英雄,才能在面對屠刀時體現出自己的氣節。

52.暴力不能解決一切,卻可以解決你。

53.從歷史中我們可以知道,寬容從來都不是軟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