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機器學習中的kNN演算法及Matlab例項

機器學習中的kNN演算法及Matlab例項

K最近鄰(k-Nearest  Neighbor,KNN)分類演算法,是一個理論上比較成熟的方法,也是最簡單的機器學習演算法之一。該方法的思路是:如果一個樣本在特徵空間中的k個最相似(即特徵空間中最鄰近)的樣本中的大多數屬於某一個類別,則該樣本也屬於這個類別。

儘管kNN演算法的思想比較簡單,但它仍然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機器學習(或資料探勘)演算法。在2006年12月召開的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 (ICDM),與會的各位專家選出了當時的十大資料探勘演算法( top 10 data mining algorithms ),可以參加文獻【1】, K
最近鄰演算法即位列其中。

其他本部落格已經介紹過的且位列十大演算法之中的還包括:
  • [1] k-means演算法(http://blog.csdn.net/baimafujinji/article/details/50570824)
  • [2] 支援向量機SVM(http://blog.csdn.net/baimafujinji/article/details/49885481)
  • [3] EM演算法(http://blog.csdn.net/baimafujinji/article/details/50626088)
  • [4] 樸素貝葉斯演算法(http://blog.csdn.net/baimafujinji/article/details/50441927)

二、在Matlab中利用k
NN進行最近鄰查詢


如果手頭有一些資料點(以及它們的特徵向量)構成的資料集,對於一個查詢點,我們該如何高效地從資料集中找到它的最近鄰呢?最通常的方法是基於k-d-tree進行最近鄰搜尋。限於篇幅,本文不會對k-d-tree做過深的討論,對此還不甚瞭解的讀者可以參考http://blog.csdn.net/baimafujinji/article/details/52928203。

KNN演算法不僅可以用於分類,還可以用於迴歸,但主要應用於迴歸,所以下面我們就演示在MATLAB中利用KNN演算法進行資料探勘的基本方法。我們所選用的資料集,仍然是較為常用的費希爾鳶尾花資料集,有關這組資料集的基本情況可以參考http://blog.csdn.net/baimafujinji/article/details/49885481。

首先在Matlab中載入資料,程式碼如下,其中meas( : , 3:4)相當於取出(之前文章中的)Petal.Length和Petal.Width這兩列資料,一共150行,三類鳶尾花每類各50行。
  1. load fisheriris  
  2. x = meas(:,3:4);  
然後我們可以藉助下面的程式碼來用圖形化的方式展示一下資料的分佈情況:
  1. gscatter(x(:,1),x(:,2),species)  
  2. legend('Location','best')  
執行上述程式碼,結果如下圖所示:

然後我們在引入一個新的查詢點,並在圖上把該點用×標識出來:
  1. newpoint = [5 1.45];  
  2. line(newpoint(1),newpoint(2),'marker','x','color','k',...  
  3.    'markersize',10,'linewidth',2)  
結果如下圖所示:


接下來建立一個基於KD-Tree的最近鄰搜尋模型,查詢目標點附近的10個最近鄰居,並在圖中用圓圈標識出來。
  1. >> Mdl = KDTreeSearcher(x)  
  2. Mdl =   
  3.   KDTreeSearcher with properties:  
  4.        BucketSize: 50  
  5.          Distance: 'euclidean'  
  6.     DistParameter: []  
  7.                 X: [150x2 double]  
  8. >> [n,d] = knnsearch(Mdl,newpoint,'k',10);  
  9. line(x(n,1),x(n,2),'color',[.5 .5 .5],'marker','o',...  
  10.     'linestyle','none','markersize',10)  
下圖顯示確實找出了查詢點周圍的若干最近鄰居,但是好像只要8個,

不用著急,其實系統確實找到了10個最近鄰居,但是其中有兩對資料點完全重合,所以在圖上你只能看到8個,不妨把所有資料都輸出來看看,如下所示,可知確實是10個。
  1. >> x(n,:)  
  2. ans =  
  3.     5.0000    1.5000  
  4.     4.9000    1.5000  
  5.     4.9000    1.5000  
  6.     5.1000    1.5000  
  7.     5.1000    1.6000  
  8.     4.8000    1.4000  
  9.     5.0000    1.7000  
  10.     4.7000    1.4000  
  11.     4.7000    1.4000  
  12.     4.7000    1.5000  
KNN演算法中,所選擇的鄰居都是已經正確分類的物件。該方法在確定分類決策上只依據最鄰近的一個或者幾個樣本的類別來決定待分樣本所屬的類別。例如下面的程式碼告訴我們,待查詢點的鄰接中有80%是versicolor型別的鳶尾花,所以如果採用KNN來進行分類,那麼待查詢點的預測分類結果就應該是versicolor型別。
  1. >> tabulate(species(n))  
  2.        Value    Count   Percent  
  3.    virginica        2     20.00%  
  4.   versicolor        8     80.00%  

在利用 KNN方法進行類別決策時,只與極少量的相鄰樣本有關。由於KNN方法主要靠周圍有限的鄰近的樣本,而不是靠判別類域的方法來確定所屬類別的,因此對於類域的交叉或重疊較多的待分樣本集來說,KNN方法較其他方法更為適合。 

我們還要說明在Matlab中使用KDTreeSearcher進行最近鄰搜尋時,距離度量的型別可以是尤拉距離('euclidean')、曼哈頓距離('cityblock')、閔可夫斯基距離('minkowski')、切比雪夫距離('chebychev'),預設情況下系統使用尤拉距離。你甚至還可以自定義距離函式,然後使用knnsearch()函式來進行最近鄰搜尋,具體可以檢視MATLAB的幫助文件,我們不具體展開。

三、利用kNN進行資料探勘的例項

下面我們來演示在MATLAB構建kNN分類器,並以此為基礎進行資料探勘的具體步驟。首先還是載入鳶尾花資料,不同的是這次我們使用全部四個特徵來訓練模型。
  1. load fisheriris  
  2. X = meas;    % Use all data for fitting  
  3. Y = species; % Response data  

然後使用fitcknn()函式來訓練分類器模型。
  1. >> Mdl = fitcknn(X,Y)  
  2. Mdl =   
  3.   ClassificationKNN  
  4.              ResponseName: 'Y'  
  5.     CategoricalPredictors: []  
  6.                ClassNames: {'setosa'  'versicolor'  'virginica'}  
  7.            ScoreTransform: 'none'  
  8.           NumObservations: 150  
  9.                  Distance: 'euclidean'  
  10.              NumNeighbors: 1  
你可以看到預設情況下,最近鄰的數量為1,下面我們把它調整為4。
  1. Mdl.NumNeighbors = 4;  
或者你可以使用下面的程式碼來完成上面同樣的任務:
  1. Mdl = fitcknn(X,Y,'NumNeighbors',4);  
既然有了模型,我們能否利用它來執行以下預測分類呢,具體來說此時我們需要使用predict()函式,例如
  1. >> flwr = [5.0 3.0 5.0 1.45];  
  2. >> flwrClass = predict(Mdl,flwr)  
  3. flwrClass =   
  4.     'versicolor'  
最後,我們還可以來評估一下建立的kNN分類模型的情況。例如你可以從已經建好的模型中建立一個cross-validated 分類器:
  1. CVMdl = crossval(Mdl);  
然後再來看看cross-validation loss,它給出了在對那些沒有用來訓練的資料進行預測時每一個交叉檢驗模型的平均損失
  1. >> kloss = kfoldLoss(CVMdl)  
  2. kloss =  
  3.     0.0333  
再來檢驗一下resubstitution loss, which,預設情況下,它給出的是模型Mdl預測結果中被錯誤分類的資料佔比。
  1. >> rloss = resubLoss(Mdl)  
  2. rloss =  
  3.     0.0400  
如你所見,cross-validated 分類準確度與 resubstitution 準確度大致相近。所以你可以認為你的模型在面對新資料時(假設新資料同訓練資料具有相同分佈的話),分類錯誤的可能性大約是 4% 。

四、關於k值的選擇

kNN演算法在分類時的主要不足在於,當樣本不平衡時,如一個類的樣本容量很大,而其他類樣本容量很小時,有可能導致當輸入一個新樣本時,該樣本的K個鄰居中大容量類的樣本佔多數。因此可以採用權值的方法(和該樣本距離小的鄰居權值大)來改進。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演算法中k值的選擇對模型本身及其對資料分類的判定結果都會產生重要影響。如果選擇較小的k值,就相當於用較小的領域中的訓練例項來進行預測,學習的近似誤差會減小,只有與輸入例項較為接近(相似的)訓練例項才會對預測結果起作用。但缺點是“學習”的估計誤差會增大。預測結果會對近鄰的例項點非常敏感。如果臨近的例項點恰巧是噪聲,預測就會出現錯誤。換言之,k值的減小意味著整體模型變得複雜,容易發成過擬合。

如果選擇較大的k值,就相當於用較大的鄰域中的訓練例項進行預測,其優點是可以減少學習的估計誤差,但缺點是學習的近似誤差會增大。這時與輸入例項較遠的(不相似的)訓練例項也會對預測起作用,使預測發生錯誤。k值的增大就意味著整體的模型變得簡單。

在應用中,k值一般推薦取一個相對比較小的數值。並可以通過交叉驗證法來幫助選取最優k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