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華為雲普惠AI:把人工智慧變成“水電煤氣”

華為雲普惠AI:把人工智慧變成“水電煤氣”

華為雲普惠AI:把人工智慧變成“水電煤氣”

我們對AI是如何認知的?是曾經被封神的Alpha Go?是幻想中的無人駕駛技術?還是一串串密密麻麻的程式碼?總之,AI曾經是遙不可及、高冷且昂貴的。不過,2018年5月華為雲提出了這樣一個暢想:讓AI走下神壇,同時也勾勒出了一個叫做“普惠AI”的願景。

讓人工智慧技術變成像水、電、煤氣一樣的存在,有沒有可能?華為雲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2018年,“普惠AI”從理想照進現實

華為雲普惠AI:把人工智慧變成“水電煤氣”

華為公司預計,到2025年智慧終端數將達到400億,屆時全球企業對AI的採用率將達到86%,企業資料利用率將劇增至80%左右。很快,一個AI會***進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各行各業各個角落的現實即將達成。

當AI從實驗室走到城市、走進企業、走到街頭巷尾、走進每個人的家裡,就需要它變得“高而不貴”。華為雲認為,所謂“普惠AI”,最重要的就是讓普通的行業從業人員也能利用AI人工智慧技術,自助式把數字技術與本行業的流程結合起來,形成新的智慧聯接。而智慧聯接將驅動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創新,基於智慧聯接的全新商業模式和應用將改變企業的運作模式以及產品和服務的消費模式,推動數字經濟實現規模發展,最終走向智慧經濟。

2018年5月,在中國國際大資料產業博覽會上華為雲首次提出了“普惠AI”的概念。在華為雲眼中,AI應該是一組技術集合,是一種新的通用技術,並不簡單的是一個獨立產品,更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AI同時也應該成為像電力、網際網路一樣的基本生產力,通過智慧聯接使得眾多行業效率實現指數級提升,這既是華為雲做“普惠AI”的出發點,也是未來AI應該有的模樣。

隨著華為雲“普惠AI”概念的提出和實踐,AI 技術已經開始向它應該有的模樣慢慢靠近。

一個照進現實的例子,是華為雲EI的展開。今年,華為雲與北京市交管局合作,在海淀上地三街開展了利用AI技術實現訊號配時優化試點應用。在部署了EI交通智慧體解決方案之後,據第三方公司(北京世紀高通科技有限公司)評估報告顯示,這條東西方向的京城最堵道路之一,如今平均延誤下降了15.2%,平均車速提升了15%。或許每天往返於上地三街的白領們不懂AI究竟是什麼,但他們對這條變得沒那麼擁堵的路產生了好奇。

同樣,另一條沒那麼擁堵的路也落地深圳。深圳交警將華為雲的EI智慧體運用於城市交通管理中,在阪田9個路口採用人工智慧技術,平均車速提升了17%,通勤時間節省了10分鐘,一杯早茶的時間就這樣,在不知不覺間被節省了出來。

2018年華為雲的“普惠AI”,不僅照進了城市,也落地工業和醫療領域。在工業領域中,如北京三聯虹普通過EI工業智慧體進行生產資料的智慧分析,成功釋放了產線柔性化能力,從而讓企業更好的應對下游的個性化需求,有效提升下游需求匹配率28.5%;在醫療領域,華為雲EI與金域醫學合作,在宮頸癌病理監測領域取得階段性突破,敏感度(真陽性率)超過99%,特異度(真陰性率)超過80%。

過去一年中,華為雲EI嘗試超過200個專案,6-10月先後釋出了交通、工業、城市三大EI智慧體,這是“普惠AI”的方案之一。而這,也僅僅是“普惠AI”萌芽期的產物,2018年的它“才露尖尖角”而已。

2019年,“普惠AI”關鍵是人和技術

華為雲普惠AI:把人工智慧變成“水電煤氣”

華為雲的“普惠AI”與業界其它廠商所不同的是,它彌補了在邁向智慧經濟的過程中,AI技術的發展與行業落地之間的巨大落差。如何讓AI高而不貴、讓各行各業“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如何與各行業的各種場景相連線,讓AI成為智慧經濟的底座?這就要求“普惠AI”不僅是軟體的普惠,也必須是硬體的普惠,以及工程化的普惠。那麼,在這一過程中,人才和技術這塊基石必然是繞不開的。

2018年10月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釋出“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對外展示了華為雲“普惠AI”的另一種落地方式,即AI開發成本和門檻的降低,這意味著行業的開發者和從業者們可以站在華為雲的平臺上,跨過曾經的高門檻與AI對視。從前我們仰望AI,未來AI可以俯拾皆是。

華為雲的“全棧”是從技術功能角度,包括晶片、晶片使能、訓練和推理框架和應用使能在內的全堆疊技術方案;所謂“全場景”則包括公有云、私有云、各種邊緣計算、物聯網行業終端以及消費類終端等全場景的部署環境。其中,華為雲全場景AI是軟硬一體化方案,這也是華為雲“普惠AI”的獨特之處:包括基於可統一、可擴充套件架構的系列化AI IP和晶片Ascend 910(華為昇騰9100)和Ascend 310(華為昇騰310);晶片運算元庫和高度自動化運算元開發工具CANN;支援端、邊、雲獨立的和協同的統一訓練和推理框架MindSpore;以及提供全流程開發服務(ModelArts),分層API和預整合方案的應用使能。

具體來說,比如華為自研的AI晶片Ascend系列基於統一的“達芬奇”架構,其好處是可以一次性開發運算元、算力可擴充套件、一致的開發和除錯體驗、開發一次可跨各場景平滑遷移、超高頻寬和極低時延以及可擴充套件的片上互聯等。基於統一的達芬奇架構的Ascend系列晶片,可實現任何場景下,以最低成本獲得最優效能。而在工程化方面,相對業界其它開發平臺,ModelArts是更快的普惠AI開發平臺,覆蓋資料標註與準備、模型訓練、模型調優、模型部署等AI開發全流程,為AI應用開發提供一站式服務。

依託華為30年的技術積累,在華為雲看來,AI並不高。依託華為雲的“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華為雲想讓行業從業者也能擁有同樣的平臺、站在同樣的高度,讓AI在開發、應用、除錯等場景下變得不再繁瑣。截止2018年9月華為雲已經提供了45種人工智慧服務、涵蓋142種功能,再加上AI開發平臺ModelArts、AI應用開發平臺HiLens、量子計算模擬器與程式設計框架HiQ,以及與線上體驗一致的離線開發套件Atlas200等,形成了端到端工程化落地AI的普惠能力。

誠然,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是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也是先進技術不斷擴充套件到普通人的過程,智慧時代也不例外。隨著AI的發展,所有的行業都將觸及人工智慧技術,華為雲“普惠AI”的落地無疑將縮短這一程序。至少,2018年的華為雲讓我們看到,AI可以是街頭巷尾的。(文/寧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