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華為雲普惠AI,以心致遠

華為雲普惠AI,以心致遠

來自Gartner的分析指出,到2018年,全球將有超過300萬工人處於“機器人老闆”的領導。人工智慧將帶來全世界新的改變,改變將涉及每個行業,每個職業,每個組織,每個家庭,每個人。

然而,人工智慧(AI)正在賦能的這個新時代,AI產業的興起卻讓使用者的算力面臨三大尷尬,一是價格貴,二是使用難,三是難獲取。

在價格方面,可以簡單看看典型的算力價格。

針對處理人工智慧的推理工作負載,NVIDIA Tesla P4高效能運算GPU目前目錄價大概在2000美元左右。

針對深度學習訓練,NVIDIA DGX-1配有8個NVIDIA Tesla P100 GPU 加速器,價格在14.9萬美元。

針對深度學習的雲服務,如Amazon EC2 p3.2xlarge(配置了NVIDIA Tesla V100)按照每小時3.06美元計費。

在使用方面,使用者還缺乏一個統一的開發框架,無法適配多種應用場景,包括從訓練到推理、從公有云到私有云、邊緣、終端的等方面,就此帶來了開發、調優、部署的巨大工作量。

在獲取方面,目前面對AI領域的算力屬於限量供應,供貨週期也長。

華為雲BU總裁鄭葉來在2018年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做主旨演講,強調易獲取、用得起、方便用的算力是人工智慧發展的關鍵。

因此,易獲取、用得起、方便用的算力成為了AI產業發展的三大關鍵,如何以普惠AI的方式,讓使用者享受到公有云帶來的計算益處,顯得越來越重要。

尤其對於企業開發者來說,能夠享受到來自普惠AI帶來的便利,必然對企業數字化轉型帶來的貢獻將會更為突出。

華為雲普惠AI,為企業插上智慧的翅膀

“做一個程式碼詩人,每一行都美得優雅。”

“經得住敲打,方能敲打出理想人生。”

“夢想著改變世界,也要享受二人世界。”

這幾句華為雲“普惠AI”的廣告詞9月17日首次亮相在了上海地鐵站,包括了上海地鐵9號線漕河涇開發區站、2號線的張江高科站和金科路站。

結合之前華為雲一系列動作不難看出,華為雲倡導更加低廉的AI,讓開發充滿AI,也為此不斷創新。

上個月底,華為雲正式推出了GPU共享型高效能AI容器,這是繼裸金屬容器、Windows容器等重大特性之後,華為云為了進一步解決企業在AI計算效能與成本上面臨的問題。在推動AI技術普及的同時,華為雲致力於普惠AI策略加速落地,構建普惠AI雲平臺。

作為全球支援共享GPU的高效能容器產品,華為雲AI容器不僅實現了多容器共享GPU資源,而且大幅降低了AI計算的成本,並在AI計算的效能上比通用方案提升了3到5倍以上。

然而,在普惠AI的整體戰略推進上,華為雲不僅要讓開發充滿AI,同時也針對企業使用者應用與效率上,將華為雲企業智慧服務滲透到各行各業中,構建具有針對性、個性化的AI服務體系,為企業AI落地應用賦能。

這樣的舉措,符合目前公有云供應商越來越重視企業級使用者市場開拓的發展大趨勢。

來自第三方機構的分析,企業級使用者市場將成為公有云供應商未來增長的重點。以發展眼光來分析問題,公有云供應商對於企業級市場的深耕細作,就顯得更有戰略意義。

讓普通人用得好、用得起、用得安心的普惠AI策略,也就更顯得富有戰略眼光。普惠AI充分表明AI將成為一種基本生產力。實際上,AI就是基礎生產力,這個觀點是華為通過自身在製造、物流、零售三大環節實踐總結出的經驗。

以大家最為關心的華為製造為例, 針對PCB缺陷的檢查,以前靠人工審查不僅速度慢,效率低,同時在檢測過程中容易出錯,導致誤檢、漏檢等問題。後來,通過智慧邊緣平臺,採用了華為雲提供的工業視覺領域的影象識別技術後,不僅大大減少人工參與,而且提升了製造過程中缺陷審查的效率。

華為的經驗告訴每一個企業使用者,AI作為智慧工具,能夠帶來巨大的效率提升,可以說是企業數字化轉型成功的關鍵之一。

智慧資料湖,構建企業智慧化的基石

針對企業使用者的發展,AI的基礎是什麼?當然是如何處理海量資料。

當下的企業使用者不僅面臨資料分散、資料量大、資料種類多,業務應用場景複雜,而且還有複雜的AI應用開發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華為雲推出了一個開放的資料處理平臺,就是智慧資料湖,其目的就是為AI浪潮下的企業資料處理構建智慧化的基石,讓資料更有價值。

2017年,華為雲提出了“三不”,即上不碰資料,下不碰應用,不做股權投資

但不碰資料,不等於不懂資料。華為在自身的資料治理實踐和多年的企業服務中,具備了業界領先的海量資料治理能力。在PB級10萬億記錄資料規模、多個查詢條件下,華為雲精準找到目標資料的操作時間可以達到秒級。華為雲針對企業的資料提供強大的算力基礎,讓資料真正為企業所用,為企業自身創造更大價值。

具體來說,華為雲讓複雜的AI應用開發更易用,應對分散的海量資料更顯效率,滿足多樣化業務場景和資料種類訴求,在實現PB級10萬億條資料記錄的秒級處理的同時,匹配SLA需求靈活定製,支援資料全生命週期無縫流轉,以及多種分析引擎共享,簡化資料服務之間的配合。採用開放格式幫助使用者資料上雲免轉換。資料不移動,減少資料搬遷和格式反覆轉換。

此外,通過資料的雲上融合,對外開放華為在大資料、人工智慧方面的能力,幫助企業使用者處理好自己的資料,洞察資料價值,讓企業智慧觸手可及。到目前為止,華為已經為全球超過1000+企業提供大資料服務。

扼守邊界,常懷“三心”

雖然AI為企業開發、企業應用等方面都帶來了新價值、新機遇,但AI新浪潮下的資料保護問題更值得關注。為此,華為雲提倡扼守邊界“守邊界”,讓AI彰顯真正的價值。

作為AI踐行者,華為雲針對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讓企業使用者和合作夥伴可以立足雲與AI的技術融合,享受到“三心二益”的效果。

三心是讓使用者用得舒心、用得放心、用得安心。

用得舒心,以普惠價值觀幫助企業使用者,以實惠的價格採用華為雲解決方案。華為通過公有云的形式降低整個成本,將公有云作為公共模組對外發布,讓企業知道如何使用公共模組解決自己的問題。華為只負責將複雜問題簡單化,讓普通軟體工程師用AI也可以簡易上手。

用得放心,藉助華為的強大技術,讓企業智慧發展得到保障。與自身業務應用緊密結合,提升企業自身的創新價值。

用得安心,華為雲一直倡導要尊重使用者資料主權。華為雲BU總裁鄭葉來強調指出,華為雲“守邊界、懂資料”,不用技術手段非法獲取客戶資料,不對客戶資料進行商業變現,同時華為雲全平臺、全節點、全服務已經通過了PCI-DSS安全認證,為使用者提供全棧、全場景的、安全的雲服務,助力使用者擁有“易獲取、用得起、方便用”的AI算力。

二益是“讓利合作伙伴”讓合作伙伴得益,“助力使用者開發與應用”讓使用者受益。當然,在合作伙伴與使用者都受益的情況下,華為雲的進步也非常明顯。

資料顯示:僅在2018年上半年,華為雲的合作伙伴增長45%,收入同比增長700%,雲市場新增上架應用872個,軟體開發服務DevCloud擁有9萬名開發者。

隨著公有云供應商之間的競爭加劇,整個公有云市場面臨洗牌的趨勢愈加明顯。普惠AI的提出,將成為華為雲發展戰略的新方向,並有利於華為雲做深、做厚技術護城河,再加上扼守使用者資料主權的邊界,常懷“三心”讓使用者受益,不斷彰顯普惠AI的行業應用價值,最終將為不同行業領域帶來切實的改變與創新的發展。(Aming)

——阿明/撰文——

本文來源:阿明獨立自媒體,版權所有,侵權必究,轉載請授權

(本文章和作者回復僅代表該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