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老街果敢老百勝娛樂13208831115源自瑞士的濃縮書 最近悄然在國內流行

老街果敢老百勝娛樂13208831115源自瑞士的濃縮書 最近悄然在國內流行

深度智慧

老街果敢老百勝娛樂13208831115網址www.lbs818.com身邊喜歡買書的朋友們,最近都不約而同地哀嘆:紙質書變得更貴了!

前兩年買書,尤其是在常年打折的購書網站上,大多都是二三十元一本,然而從去年底到今年,包括我自己都驚訝地發現:很多新書的價格,動輒就是七八十元一本,還是打了點兒折的價格。與出版社的朋友聊起,這才了解到紙價上漲的背景。

同時,在搜索相關資料的同時,一個新鮮名詞“濃縮書”也出現在眼前。這個名詞和概念的原創是瑞士,他們有全球最大的在線濃縮知識文庫getAbstract,近年來國內也有相關機構與其合作,推廣其概念和產品。

通過將一本書的完整內容壓縮成少量“幹貨”,方便沒有足夠時間閱讀或想要大致了解一本書內容的讀者們。對於這種新方式,閱讀者們的感受也各有不同。

個人態度

閱讀一本“濃縮書”就像瀏覽劇情梗概

文/茜羽

隨著網絡和電子書的發展,紙質書似乎身不由己地走向“奢侈化”。除去書本自身的價格,它在愛書人家中所占據的空間,也因房價一並變得愈發昂貴。

除了精挑細選,盡量讓購入的每一本書都值得收藏之外,電子書當然也是有益又環保的補充。我最喜歡PDF版,在電腦上看,比在Kindle上看mobi文檔更有感覺,因為有排版,很多還是彩色的,更貼近看紙書。

至於濃縮書,我一開始並不感興趣。

首先,這種濃縮書,如果不是作者親自濃縮的,那麽可能會有理解上的錯誤,或者是和作者的原意圖不同。其次,就算他們寫對了,也可能是不完整的。可能書中有一些重點,但沒有被濃縮進去。這種書很可能會限制我對原書的理解,如果一開始就看濃縮書,可能思路就會被帶得“跑偏”,即使看原書也矯正不回來了。

不過,那天在濃縮書的網站上看到有免費試讀的時候,我還是好奇地點進去試讀了兩本。同時我也註意到:我在頁面上看到的幾本推薦濃縮書,都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偏方法類和說明類,諸如時間管理啊、自我激勵啊、情商提升啊這種的。

這種類型的書不在少數,我之前買過一些,漸漸發現很多書翻了上百頁看下來,其實也就說了那麽一兩個實質性的道理,這種類型的書,確實適合“濃縮”一下。

總之,閱讀一個濃縮書的文本,感覺很像是看電視劇的劇情梗概,如果只是想要了解一下主要內容,完全可以,如果想要享受情感的細節,肯定還是要看原文。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濃縮書不適合文學作品。

最後還想說的是,如果將閱讀濃縮書比作站在書店裏,從書架上隨手取下一本感興趣的書,粗略翻看的話,後者顯然會帶給我更多喜悅感。而且,對於一位有經驗的閱讀者來說,短短一分鐘的隨手翻閱,比認真看半個小時的濃縮書,其實獲取信息更有效率。

試讀體驗

免費註冊後 我看了兩本濃縮書 第二本印象很深

文/柯絡衣

在了解到濃縮書這個概念後,我還真的很快找到了“getAbstract”的網站,不知道他們什麽時候有了中文版,頁面很清爽。

按照英文字面來翻譯,“getAbstract”就是“摘要”的意思。摘要意味著什麽,寫過論文的人都知道,對整本書/作品核心思想的概括。

看到頁面上說,只要用電子郵箱註冊,就可以享受72小時免費閱讀。立刻好奇地一試。

隨後,我選了以下兩本書,看看專業人士是如何“濃縮”的。篇幅所限,在此發布的是“濃縮後的摘要”,文字量只有濃縮書的十分之一。兩本濃縮書全部讀完,大約耗時25分鐘,可以說確實很省時省力。

《偷走快樂的五大盜賊》

作者:約翰·佐依“快樂並不需要我們去尋找,只要我們不阻攔其來臨就行。”

導讀薦語:

領導力培訓專家約翰·伊佐認為,愉悅與快樂是每個人該有的自然狀態。在一次8個月的假期裏,他走上了西班牙的聖地亞哥之路,並在秘魯的安第斯山脈住了一段時間,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了偷走人們快樂的“五大盜賊”——“控制、自負、覬覦、消費和安逸”。

要點速記:

真正的快樂不依賴於外界事物或生活環境,而是存在於內心。

後悔過去、憂心未來讓人們無法活在當下。

研究表明,給予比索取給人帶來的快樂更多。

時常心懷感恩的人更快樂,社交能力更強,也更善於應對壓力。

有時候快樂可能無法獲取,但你總可以選擇知足。

“滿足”意味著活在當下、接受現狀。

人的大腦天生接受常規,但是會受到變化的刺激。

人們總是固守那些不再有效的老舊思維模式。

方法歸納:

采用三步法“驅逐”偷走快樂的五大盜賊:1.發現——意識到盜賊的存在,抓其現行;2.停止——不要讓盜賊控制你的思維,將其趕出大腦;3.替代——采用積極的思維方式,只關註當下。

我的讀後感:

缺乏新意,老調重彈,沒啥意思。

《淺薄,你是互聯網的奴隸還是主宰者》

作者:尼古拉斯·卡爾

導讀薦語:

這本書揭示了大腦的運行方式,互聯網如何改變人類的認知過程和思考習慣,以及這些改變可能帶來何種後果。作者尼古拉斯·卡爾試圖解釋互聯網所帶來的變革,並評價這些變革是好是壞。

作者本人並沒有提供答案,他希望讀者能夠自己厘清頭緒從而得到答案。卡爾通過詳細的專題討論來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框架分析,這些專題涉及未來主義、計算的誕生、書面文字的歷史、關於大腦及其運作方式的科學理論的演化。

重點濃縮:

1.新發明不斷改變我們的思維模式

每一項新發明都帶來了一種新的“思維規範”,就一個新被發明的工具而言,隨之而來的思維規範往往是最重要的方面,但卻很少受到關註。新的技術幫助人們完成某項工作,但同時也改變了與這項工作有關的思維方式。

大腦的天生構造使得它能夠隨時去適應周圍的環境,讓大腦思維進入書面文字意味著將大腦脫離實際世界而置之於外。

人類的大腦喜歡將註意力分散到各個感官上,喜歡將各種感知綜合起來。你越是搜索不同的網頁,就越是試圖尋找不同信息之間的聯系,你的大腦思維就變得越發支離破碎,雖然集中精力連貫思考的能力下降了,但大腦會更加活躍和陶醉。

2.獲得更多信息,未必更聰明

研究表明:閱讀印刷文字的人具有高超的理解力和記憶力,他們“學到的”東西比閱讀網絡中超鏈接文字的人更多。

從某種角度來說,上網有益於大腦健康。上網時大腦神經細胞之間要建立各種聯系、處理信息碎片、在浩如煙海的信息海洋中遨遊並最終發掘出有用信息,雖然這些活動會降低你長時間集中註意力的能力,但是上網可以保持大腦的活躍和敏捷。

然而,上網卻打破了記憶的某些範式。短期記憶被上網時所收集到的各種瑣碎信息所填滿,導致沒有空間儲存真正有用的信息,並最終被轉移到長期記憶中去,而這一轉移實際上是造就“深度智慧”的關鍵。

過多的信息進入你的大腦並不一定會讓你變得更加聰明——而只是讓你的大腦超載。

方法歸納:

記憶的藝術就是思考的藝術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人們寫作得越多,記憶的需求就越少。人們記不起來的任何東西都可以從其他人的文字材料中找到。

哲學家威廉姆斯·詹姆斯則提出:記憶的藝術就是思考的藝術。

新媒體包羅萬象、應有盡有,這大大加速了記憶的退化。互聯網永久性地改變了人類記憶的模式,思考的模式也隨之改變。由於互聯網成為了查閱信息的便捷途徑,人類的記憶功能也被互聯網“外包”了。

由於互聯網取代了很多大腦的基本功能,大腦便不再勞神地自己建立神經細胞的各種聯系。隨著註意力逐漸被分散,共鳴性和親密感的能力在下降。互聯網讓思考變得“狂亂躁動”,大腦卻恰恰喜歡陶醉其中。

當一個文明社會中的人們不能夠記住其歷史和傳統時,這個文明是無法興盛發展的。

老街果敢老百勝娛樂13208831115源自瑞士的濃縮書 最近悄然在國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