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其它 >當你無法原諒父母時,那就不要原諒

當你無法原諒父母時,那就不要原諒

https://zhuanlan.zhihu.com/p/33557989

01

到底有什麼深仇大恨,才會如此“絕情”?

最近被“北大留美學生拉黑父母六年,十二年春節不歸”的新聞刷屏。

我想,一個孩子,得有多恨自己的父母,才會用這麼“絕情”的方式,與父母決裂。

王猛曾經以四川某地級市高考狀元的成績考上了北大,之後通過自己的努力赴美留學。

從生物學轉入心理學,他不斷的在找尋自己人生的意義,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完成救贖之路,但是這個過程真的太難了。

在他一萬五千字的長信裡,我們看到了他對父母的控訴:“肆意控制”、“狂躁而閉塞”、“歇斯底里”、“忽視”、“冷酷”、“自私”……

在一所教育質量低下的學校,他遭受校園欺凌,多次提出要換學校遭到父母反對。

他這樣概括自己的高中就讀經歷:

完全按校方的統一課表上課;
課上抵抗周邊學生的騷擾和閒話;
課間遭受欺凌,被打耳光、抱摔、掐、言語羞辱;
中午回去和家人爭執;
晚自習再次抵抗周邊學生的騷擾和閒話;
晚上回去再次和家人爭執.......

“我一個人在夜裡落了淚,主要並不是被我父親的歇斯底里嚇壞,而是擔心中學的不良環境在我的成長中留下深深的傷痕,更是擔心如果不能考到遠離家的大學,就會無法擁有自己的生活。

從那之後無論校方、班上的不良學生和家人怎麼對待我,我都不哭,因為哭了就會更被看不起。”

與自己的悲傷情緒隔離,卯足勁學習,目的只有一個:考到遠離家的大學。

“如果教育的目的就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類拔萃的模範!”

而多次試圖寫信與父母溝通交談,得到的只有父母自私的冰冷的回覆,甚至在回信的末尾,寫上:“祝你正常。”

一個正常的孩子,到底是如何被自己的父母培養得“不正常”的。

而到頭來,父母還要希望孩子“正常”?

02

“我都是為你好”,以愛之名的控制和忽視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我們從小聽得太多。

我想,這句話也許是好多孩子的噩夢,因為這句話背後的潛臺詞是:“你要乖乖聽話”:

我省吃儉用給你買了電子琴,你怎麼不好好彈琴?

你現在辛苦一點,以後會有回報的。我說這些都是為你好。

作業做完了嗎,怎麼又出去玩?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都是為你好。

別人打你不要還手,同學之間要好好相處,我都是為你好。

你怎麼穿那麼少,快把這件毛衣穿上,我都是為你好。
……

但凡不聽話,可能就有麻煩了。

指責、打罵、歇斯底里、不達目的不罷休,可能是一些家長遇到孩子反抗後的反應。

他們怎麼允許孩子脫離自己的控制呢?

但是,他們並沒有意識到,孩子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感覺、情緒、意願,孩子並不是他們的“物品”,不是他們可以為所欲為的“工具”。

為了讓自己有安全感,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忽略孩子的情緒和需要,他們把孩子死死攥在手裡........

卻從來沒有去問過孩子,他們到底想要什麼?

03

情感忽視和控制,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傷害?

在諮詢室,我遇到太多的來訪者,由於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在成年後,依然在影響他們的生活,工作,以及親密關係。

(1)“我不好”

他們的早期生活遭遇了很多消極的經歷,形成了很多消極的自我信念,而這些信念極大的影響了他們的自尊。

而認為“我不好”,是最主要的問題。

小時候遭遇過太多批評自己“不好”的小孩,長大後也會重複父母攻擊自己的方法,來攻擊自己:

一旦犯錯或做得不夠好時,他們總是認為自己“太笨了”,“沒用”,“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一錢不值”。

習慣性地忽視事物的積極面,當他們獲得成功時,他們認為“沒有什麼大不了”。

他們從小在父母一遍遍的指責和挑錯中,內化了“不好”的指責。而這種“我不好”的念頭,也在父母與自我的雙重攻擊中,不斷加強。

他們也因此,常常感受到悲傷、沮喪、焦慮、內疚、羞愧、憤怒等情緒。

(2)“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內心裡覺得很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認為自己的存在沒有意義,沒有價值。這種彌散的空虛感,也是這類人常常有的感受。

從小被父母控制和忽視,自己的情緒得不到鏡映和反饋。

一切都是“你說的不對”,“不可以”,凡事都是父母說了算,自己的感受並不重要,甚至,是“不對的”。

在這樣一種環境中,自身的情緒一次次受到了壓抑,並逐漸對自己的情緒變得不敏感。

長期以往,他們無法感受到“活生生”的生活,不能體會到“真實的自己”,甚至,無法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

更嚴重的一些家庭,父母動輒打罵,一個孩子在的環境中,能夠生存下來就不錯了,哪還有精力去想“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等問題。

他們忙於應付危險的生存環境,從沒有真正去認識自己,去看看自己內心的需要,成了為了“求生”而迎合父母的空心患者。

(3)“不會有人真的愛我”

原生家庭的創傷,還容易影響孩子日後的親密關係。

因為,在他們生命的最初,在與自己最親近的父母的關係中,都是感到不安全的,那麼,他們在日後的親密關係中,也會充斥著不安全感。

  • 他們會拒絕和人建立親密關係,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沒有能力維持一段好的關係,他們會趕走喜歡他們的人,或是在關係中先離開,為了避免受傷。

  • 他們會懷疑對方是否出軌,不忠,會時時檢視對方的手機、郵箱,就像當初父母控制自己一樣控制對方。

  • 他們會情緒不穩定的表達自己的需要,通過傷害伴侶來考驗伴侶是否會離開自己,是否會依然愛自己。

因為在他們心裡,不相信真的有人會愛自己,因為在他們心裡,安全的愛,似乎從不存在。

04

當你無法原諒父母時,那就不原諒

有很多人覺得王猛萬字長文控訴父母,是一個不合適的、偏激的解決方案。

而現實是,很多人一邊受原生家庭之傷,一邊又因為自己“不愛”原生家庭而自責內疚,給自己冠上了“不孝”之名,自我攻擊,痛苦著無法抽身。

那我們到底該怎麼辦呢?

1. 我們無法原諒父母這件事,是合理的

有來訪者問我說,我依然無法原諒我的父母,怎麼辦?

我會告訴Ta:“當我們不能原諒時,就不原諒。”

誰說一定要原諒你的父母呢?

對父母表達憤怒,是自我覺醒的開始,是自我修復的並經之路。

有很多父母藉著“你要有孝心,不要反抗父母”的名義,綁架了子女,而子女一旦接受和認同了這種綁架,就會繼續在被忽視和控制中生活,像個傀儡一樣,慢慢喪失了自我。

如果在原生家庭中受了傷並且這種傷害還在發生,我們要做的第一步,不就是讓這種傷害不再繼續嗎?

搬離原生家庭,與父母暫時隔離,我覺得王猛做了一個,有利自身健康的事情。

2.自我修復的三個階段

A. 憤怒

我們生來就是依戀父母的,嬰孩對父母的依戀是天然的,內心對父母是全然敞開的,但是有些父母會辜負這種依戀。

對待這種辜負,一個人必然會產生憤怒的情緒。

只是有些人壓抑,有些人迴避了這種憤怒。

未經重視和處理的憤怒,可能會越積越多,直到將人推向抑鬱的深淵。

因此,去面對自己的真實情緒,去接受和表達這些憤怒,無論是直接的對話、找信賴的人傾訴、還是尋求專業的幫助,處理憤怒,是自我救贖之路的開始。

B. 哀悼

等這些負面情緒都處理得差不多了,再之後,我們才有可能進入下一個階段:哀悼。

我們會哀悼我們怎麼出生在如此一個原生家庭,我們怎麼會有那麼無知、自私和殘酷的父母。

我們會為我們逝去的童年、青春哀悼,為我們曾經遭受的不公和委屈哀悼,為我們無法再來一遍的幾十年的人生哀悼。

我們會在心裡為自己內在的那個小孩點贊,“你做得不錯,孩子”。我們會對自己說。

當我們真的接受了現實,感到“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我們才真正接納了自己的過去,接納了自己。

我們才可能進入下一個階段。

C.修通

這個階段,當我們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也許,才會看到事情的另外一些方面。

我們才會發現,原來父母也有不堪的童年,原來父母並不是不愛我們,而是不知道如何去愛我們。

這個時候,我們才有可能原諒父母,真正從內心與他們達成和解。

但是這個階段什麼來,誰也不知道。

你不用著急,如果這一刻真的來了,你的內心會告訴你。

但是在現階段,如果,我們還無法原諒自己的父母,那就不原諒。

至少現在,誰也不能強迫我們去做什麼了,我們有自己的成長節奏,我們會按照自己的生命步調,一步步慢慢走。

世界和我愛著你❤

壹心理創作者|樑娟

往期文章請點選:當你無法原諒父母時,那就不要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