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大資料 “殺熟”背後:平臺的精準 “算計”

大資料 “殺熟”背後:平臺的精準 “算計”

又到一年 “3·15”,面對大資料時代的消費,在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不少便利,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隱憂。

比如在某電商平臺上搜索某款產品,而後你會在其他 App 看到相關產品的廣告。有時和朋友閒聊到某款產品,刷資訊流時就會被精準推送相關內容;甚至當你前往一個陌生城市,App 們還會為你推送各種當地的吃喝玩樂內容……

你是否被網際網路平臺精準 “算計”?又如何解決?

大資料 “殺熟”背後平臺的精準 “算計”

最近,大資料 “殺熟”再次成為網民關注焦點,甚至因為這個問題上了熱搜,事件起因是一位復旦大學的教授帶領自己的團隊,經過 800 多次的測試,使用不同價格不同款式的手機發現了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那就是,在使用打車軟體的時候,不同價格不同品牌的手機,打的網約車價格也是不一樣的。這不得不讓人,懷疑是否又是大資料殺熟。

為什麼會有大資料殺熟呢?其實早些時間這個概念就被網友熱議,同樣的產品或者服務,在面對老使用者時反而比新使用者的價格要貴,商家用大資料分析消費者的資料,用消費者的消費喜好,消費習慣,收入水平等,將同一商品或服務以不同的價格賣給消費者,以此來達到精準營銷

據瞭解,初代的大資料殺熟,依靠的是演算法的簡單判斷,比較典型的就是 “熟客賣高價”。比如,新客通常會在不同平臺比價,因此,平臺對新客展示的是低價;如果是老顧客,那自然價格就會高一些。和 “熟客賣高價”相類似的還有 “新人插隊”。二代大資料殺熟中的 “熟”,已經不是 “熟客”,而是被平臺充分掌握個人資訊的 “熟人”。

家住北京的李女士就向筆者反映,她和朋友要去外地旅遊,在某平臺查詢當地酒店價格,結果發現平臺給出的價格有近 200 多元的價格差,而她的朋友恰恰使用的是新款 iPhone,而她自己是一部普通安卓手機。這是否是大資料殺熟?

專家認為,“大資料殺熟”說到底是依據大資料所形成的使用者畫像和消費習慣進行精準溢價,既可以 “向惡”殺熟,也可以 “向善”為使用者服務,選擇權在商家手上,也在法律法規和環境改善上。

如何躲 “坑”?專家建議多平臺參考比價,比如購買產品時在不同平臺查詢價格;用不同品牌手機查詢價格;選入購物車觀察價格變化,幫助明辨是真降價還是真套路;對高頻使用的平臺停用幾天,它會用更優惠價格 “討好”你,這樣會避開大部分的 “坑”。

App 為何做到 “先知先覺”

剛和朋友聊起某款產品,App 就給你推送產品廣告;和朋友談論孩子教育,App 又推送上了培訓機構 .... 讓人不得不懷疑,手機 App“偷聽”情況是否存在?

前段時間,央視就 “App 能精準推薦廣告是否因為手機被監聽而致”進行了揭祕。根據專家做出的測試顯示:

假如發一個語音,當手鬆開了以後,這個錄音事實上還在繼續;甚至在手機處於鎖屏的情況下,錄音依然可以持續進行一段時間,但都會自行終止。只是不同的手機作業系統,鎖屏下持續錄音的時長略有不同。也就是說,“監聽”在技術上是可以實現的。但成本高、效率低、法律風險大,目前尚未發現真正意義上有哪款 App 出現過這種把語音資訊上傳之後的偷聽行為。

而之所以 App 能精準推薦廣告,是因為它們對你的購買、瀏覽、搜尋記錄以及是下載過的應用程式清單等資訊進行了大資料分析,甚至還彙總你的好友資訊和其他 App 資料。

2021 年剛進入第二個月份,工信部已通報了第 2 批存在問題的應用軟體名單,問題在於存在違規呼叫麥克風、通訊錄、相簿等許可權侵害使用者權益行為。工信部公告還指出,本次檢測還涉及平臺管理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的問題。其中,騰訊應用寶、小米應用商店、豌豆莢發現問題分別佔比 22.3%,12.0%,10.3%。

在這些 App 亂象中包括:App 濫用麥克風許可權、App 讀寫相簿、App 索要使用者通訊許可權、App 難以關閉廣告彈窗等,而這些許可權都指向了同一個不可侵犯的領域——使用者隱私。

有專家表示,當用戶點開 App 的 1 秒內,其特徵已經被分析併發給了廣告主,誰出價最高,那麼使用者手機上就會顯示誰的廣告,這就是競價交易。而 App 廣告的精準投放與競價交易,是建立在過度索權、收集個人資訊基礎上的。

因此,很多 App 在沒有合理場景的情況下,依然頻繁索要使用者許可權,目的不單是為使用者提供有意義的服務,而是瞄準了使用者隱私關聯的廣告收益。

去年 6 月份,蘋果透露,將把 iOS14 系統的 “廣告識別符號(IDFA)”分享功能由預設開啟的狀態變為預設關閉,這樣會致使 App 不能直接收集使用者資料用於個性化廣告,而需要先徵求使用者允許,否則將會被移出蘋果應用商店。

在魅族 18 釋出會上,魅族公佈了自己研發的一款 App——隱私風險自測,大小僅 3.9MB,可供安卓使用者檢測自己手機的隱私防護效能。

使用者自身如何防範隱私被收集,首先要做的就是管好 App 應用許可權,麥克風、位置、相機、儲存、通訊錄等都是關乎個人資料隱私,需要謹慎授權。如果一款 App 需要授權,你不確定就可以先拒絕,使用時如果遇到問題,App 自然會提醒你,需要時再開啟。而遇到那種有著 “不同意就不能安裝”或者索要根本不必要許可權的 App,大家還是遠離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