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高效能青少年的七個習慣》讀後感作文3900字

《高效能青少年的七個習慣》讀後感作文3900字

《高效能青少年的七個習慣》讀後感作文3900字:
習慣一: 積極處世(be proactive )
簡而言之,就是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用西恩的話說就是:“在我們家長大經常是巨大的痛苦,因為我爸爸總是讓我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負責。” 世界上有兩種人——積極主動的人和被動接受的人,前者對自己負責,後者埋怨別人;前者創造機會,後者坐等事情發生。
He wanted me to learn that there are two types of people in the world——the proactive and the reactive——those wh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mselves and those who blame; those who make it happen and those who get happened to.
習慣一說,我是力量本身。我是我生命的船長。我可以選擇我的態度,我對我的幸福與不幸負責。我是我的命運的司機,而不僅僅是乘客。
積極主動是擺脫受害者情節,正如馬克吐溫的名言:“別到處說世界虧欠了你。世界什麼都不欠你的,你還沒出生它就在這兒了”
Be Proactive 也是一種我能行的態度(Can-do)。正如英國劇作家蕭伯納在《華倫夫人的職業》中所寫的那樣:“人們老是責怪環境造成自己的窘境。我不相信環境。在這個世界上出人頭地的人都是那些自己主動研究並積極尋找合適環境的人,如果他們找不到,那就去創造。 ”
西恩在書中講了一段他弟弟的經歷,高中第一年才98磅的瘦猴子弟弟在橄欖球隊、摔跤隊、徑賽(track)方面都備受嘲笑,他於是利用四個賦能工具—-自省、良心、想象和意志力——開始了為自己制定增重變壯的目標,並找來最壯的校隊隊員為進食模仿物件,嚴格每晚在最黑暗的房間裡睡十個半小時,到了高三他真的長到了180磅,當了校足球隊隊長。對於弟弟的經歷,作者得出的結論是:身體上的甚至天賦上的弱點其實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其實可以轉化為性格上的優勢。

看到這裡我突然想到我那身高有些不達標的大寶,孩子從小讀點兒深刻的書也很重要,獲得一些人生方向性的指導,原來真的很重要。她自從做了七個習慣培訓後,願意先完成作業,因為要事第一;在妹妹爭搶時會說Think Win-Win; 而且今天的早餐吃得前所未有的好,我相信她心裡想著Sharpen you saw。我也在反思,我以往對習慣的理解也許太過狹隘。我們強調的更多的是瑣碎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目的可能是為父母省力,或者取得短期的好成績。而西方父母強調的好習慣主要是為了Character,塑造品格和人格,以孩子一生的發展為使命。
我跟好友討論這點感想,她很贊成,她說:“成長的過程中,確實覺得思維的區別才是人與人之間最徹底的區別。

影響力讀後感因為自己踩過坑就知道,要從原來的思維和習慣換到底層程式碼型思維習慣有多難。” 突然又想到另一位好友推薦我的一本書《深度思維——那些高手從未告訴你的頂級思維》,應該是該細讀的時候了。
但是積極處世並非逞能。得分清你能控制什麼?什麼又在你的控制之外?答案是你只能控制你自己。這就回答了書中“由內而外”的邏輯。記得張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中,也有這樣的頓悟。
習慣二:以始為終(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控制你的命運。
在《愛麗絲夢遊仙境》中,掉進兔子洞裡的愛麗絲問一隻貓:“您能否告訴我應該朝哪個方向走呢?”貓說:“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想到哪裡去。”愛麗絲回答:“我不是很在意要去哪裡。”貓說:“那麼你朝哪個方向走都無所謂。” 出發之前,必須要有目標。
既然你是命運的司機,那就要決定你的目的地,並畫一幅指向目的地的地圖。(Since you are the driver, decide where to go and draw a map of how to get there.)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在有儀式感的時刻,尤其需要設想一下自己的未來,最好寫一份個人使命宣言。大的方向規劃和人生選擇,足以改變人生歷程。正如傑克.韋爾奇的名言:“控制你的命運,不然你的命運就會被別人所控制。”
習慣三: 要事第一(putfirst thing first)
如果你沒有任何價值觀或者沒有任何目標,你就不會知道你做事情的輕重緩急(priorities)。在習慣二中,通過個人使命宣言,我們決定了哪些事情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習慣三就是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這一部分最重要的就是四象限時間管理法,這是史蒂芬柯維發明的有效時間管理辦法。畫一個座標軸,橫座標表示事情緊急的程度,縱座標表示事情重要的程度,縱座標越往上表示事情越重要,橫座標越向右表示事情越不緊急,這樣就把時間分成了四個“象限”:既緊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既不緊急也不重要。通常,我們都是按照這四個象限來分配時間,每個象限裡要安排的事情不同,也代表著不同型別的人。
拖拉症患者(The Procrastinator)總把時間耗在第一象限,於是總是匆匆忙忙在處理緊急而重要的事情。這樣的焦慮不安筋疲力盡但碌碌無為。想想有多少媽媽因為缺乏遠見,成為了孩子的救火隊員,總在處理孩子的各種緊急狀況。
排序者(The Prioritizer)會花最多的時間在第二象限,擁有凡事計劃的好習慣。會按時完成計劃,提前寫完論文,抽出時間鍛鍊身體並給自己充電,過著從容平衡的生活。排序者會對不重要的事情微笑說不,時間久了反而贏得了別人的尊重。
好好先生(The Yes-man)屬於第三象限,把最多的時間花在緊急而不重要的事情上,試圖取悅別人,試圖滿足別人所有的要求。總在處理是對別人來說很重要但對自己來說並不重要的事情。好好先生想對很多事情說不,但又害怕冒犯別人。久而久之,好好先生失去了對任何人和任何事情說不的勇氣,當然有時候也主要是害怕失去任何獲得益處和樂趣的機會。想一想今天你有多少次停下手中正在做的事情去檢視微信並回覆信息,你就能理解那種好好先生的感覺。當好好先生的後果是:總在跟隨別人的腳步,沒有領導力;缺乏自制力;最後感覺自己就像門口的擦腳墊,誰都可以踩上去擦腳。
偷懶的人(Slacker)總是徘徊在第四象限。這樣的人會看最多的電視,玩最多的遊戲,講最多的電話,浪費了最多的時間在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情上。結果既脆弱又內疚,沒有責任感,也錯失了生活中真正的風景。
在講述最後一個習慣(sharpen your saw)的時候,作者以磨刀不誤砍柴工的笑話開頭,以林肯的同樣寓意的話結束。
林肯曾經被問到:“如果你有8小時可以砍倒一棵樹,你會怎麼做?”他回答說:“我會用前幾小時磨我的鋸子”
那麼青春期的孩子該如何更新自己呢(為自己充電)?分四個層面:首先照顧好身體;第二是訓練頭腦(have an educated mind);要獲得智慧,必須付出代價,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用一位哈佛校長的話就是:“如果你覺得教育太貴,那就試試無知的代價。”
訓練頭腦的捷徑是閱讀。書籍把你帶到彼時別處,你連車費都不用付。(Reading is to the mind what exercise is to the body. Books transportyou to other worlds, and you don’t have to pay the travel cost)然後作者繼續推薦了一些其他訓練途徑,見下圖從字謎遊戲到看紀錄片到欣賞歌劇,從中可以窺見西方素質教育的一些做法。
作者甚至為不愛學習的運動員寫了一封信,為他們論述頭腦的重要性,讀來不禁讓人莞爾。最打動我的是這一部分:請想象五雙手,第一雙手屬於能夠詮釋經典、迷倒一片聽眾的鋼琴家;第二雙手屬於能使盲人重見光明的眼外科醫生;第三雙手屬於總是能夠揮出關鍵一擊的專業高爾夫球員;第四雙手屬於能夠用驚人的速度“閱讀”盲文的盲人;第五雙手屬於能夠雕刻出打動靈魂的美麗雕塑的藝術家。從外表看來,他們的手看起來沒什麼明顯差別,但背後卻隱藏著經年累月的奉獻、自律和堅持不懈。他們付出了代價,才有了神奇的雙手。
第三個層面是照顧心靈,就是在關係銀行賬戶(Relationship bank account)裡存款,這個說法像極了中國人說的人情,但少了很多曲裡拐彎。其中他用兩頁文字告訴孩子不該在沒有準備好的時候有性關係。這些難以啟齒的性教育問題,他用50條假設說得清楚明白。 最貼心的是他還告訴孩子如何申請大學。Desire,即你迫切想進入某所學校的渴望是最能打動招生官的因素。
在照顧靈魂方面,作者不算深刻,但也有可行的建議,比如幫助他人、冥想、宗教等。
最後,他為青少年提供了一份書單,包括經典和自助書籍兩部分。經典書目包括Tolkien的《指環王》和已拍成電影的《星座裡的錯》,甚至有關於中國的書:RedScarf Girl: A Memoir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自助類書籍中有西恩的另一本書《你人生中最重要的六個決定》,下一本書不妨從這本開始。
我認真記下這些打動我的地方,感覺自己重新變成了一個青春期迷茫的孩子。強烈建議孩子們聽讀原版,因為文字本身不難,不要被長度嚇到。翻譯是件艱苦的工作,但總有隔靴搔癢的感覺,因而能讀原版就不要讀譯本,或者至少先讀原版,再參考譯本。至少學英文的孩子們應該這樣做。譯本我瀏覽過,實在無法苟同那樣粗糙的翻譯。有多少好書是被譯本毀掉了的。通過讀原版書學英文,不要讓不地道的翻譯阻隔我們接觸經典書目的機會。
文章好長,我也寫了一整天,謝謝您的閱讀。每一個願意讀到這裡的朋友,都是我生命的貴人,也是我繼續寫下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