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轉]決定人生的三種成本:機會成本,沈沒成本,邊際成本

[轉]決定人生的三種成本:機會成本,沈沒成本,邊際成本

nsh 個人 做出 思想 可能 rtu 邊際 .com 可能性

http://www.201980.com/lizhi/rensheng/23159.html

三種成本,決定你是一無所有,還是財富自由

作者:Spenser(原名,陳立飛,混跡創投圈的職場墨客)

摘自公眾號:Spenser

每種自由,都有代價;每種選擇,都有成本。 你能混到什麽層次,能獲得多大財富,能過上什麽樣的人生,在我看來,基本上由三種成本的排列組合決定。 這三種成本分別是——機會成本,沈沒成本,邊際成本。 1.機會成本:被我們忽略的 可能才是最貴的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百度上對這個詞的解釋,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 文藝的表達就是——機會成本讓你知道,時間是你最大的敵人,你永遠不能貪婪占有全部,你做選擇時候拋出硬幣的每一面,你都不知道被掩蓋的反面,未來的樣子。 舉個例子,目前我自己的事業群有海外投資和理財的金融板塊,有海外留學的教育咨詢,還有現在你們看到的新媒體文化傳媒。 而今年,我明顯把大量的時間投入到了新媒體部門,而把另外兩塊業務讓合夥人和團隊負責。因為我知道金融和教育屬於偏傳統業務,抗周期性強;而新媒體的未來想象空間更大,但紅利周期很短,逼我們必須集中精力全神貫註,才能在目前已然紅海的新媒體賽道裏殺出一條血路,博取存活下來的可能性。 感恩讀者的厚愛,我這個號的體量和影響力,目前來看商業性都還不錯。因為現金流穩定強勁,我們一直沒有融資。前段時間和幾個投資人接觸,他們說你現在這個號太貴了,天使輪我們投不起了,直接是Pre A或者A輪的體量了。這一切都離不開讀者朋友們的支持。 但是,我仍然感覺非常焦慮。朋友說,你現在新媒體領域收入這麽好,有什麽好焦慮的。我苦笑說,沒錯,我們這一塊收入確實還算可觀——但是現在這個時代四處都是風口,如果我把時間投入到其他業務上,說不定能賺更多錢。 當你意識到做任何事都能賺到錢的時候,選擇不做什麽,才是對一個人智慧真正的考驗。也許你當下覺得自己很牛逼,等一兩年過後回過頭來,發現一不小心錯過風口,少賺幾個億,罵自己傻逼。 結束每天打仗一樣的工作,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個聲音經常冒出來問自己:我現在做的事,真的是最優質的選擇麽? 所以你問我我到底是掙錢了還是虧錢了,這究竟是不是一筆好買賣,我說不上來,現在真還沒到下定論的時候。 因此,我們才一刻不停地招募各個業務板塊最優秀的人才,用資金和人才的杠桿,撬動各個業務同期向上發展,希望盡量都不落下。 對於每個人而言,選擇的機會越多,就意味著放棄的成本越大。更要命的是,你只能做單項選擇題,不能多選:一線城市機會多但競爭激烈,二三線舒適安逸但成長空間少,你只能選擇一座而長居吧;這個姑娘更漂亮,但那個女孩更聰明,第三個妹子性格好,你只能選一個結婚吧。 有能力的人,看似自由,其實由於機會成本更高而更受限,他們只會更忙,只是他們忙得更高級些。 你看看馬雲就知道,大佬和大亨們是永遠不會退休的,或者是名義上退休了,其實是退而不休。 因為除了機會成本外,還有另一個裹挾他們的成本,叫沈沒成本。 2.沈沒成本:每個人終其一生的斷舍離 依然先上解釋,沈沒成本是指由過去的決策造成的已經產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 說人話就是,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否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且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沈沒成本”(Sunk Cost)。 我們的生活,到處都埋伏著沈沒成本的陷阱。小到看了一半發現是垃圾卻又舍不得票錢的電影,大到一份雞肋但是已經磨合了幾年的工作,或者一個累感不愛但是相處了太久的戀人。 我在去年寫的《你和頭等艙的距離,差的不只是錢》一文中,關於沈沒成本,寫過這麽一段話: 這些觀念是如此根深蒂固埋藏在當年的基因裏,血液裏,控制著我們這些年成長的思維習慣,讓我們做出現在客觀上已經不合理的選擇。 我們現在的決定,其實都是被過去綁架。我們之前的思維模式和對世界的認知,就像一個思想的牢籠,形成一套固定的思維定式。 於是雞湯文和心靈導師們教會我們要斷舍離,只有放下,才能真正擁有。但問題是,沒有分辨力的斷舍離,不是智慧,而是粗暴。 如何判斷哪些該留該珍惜,哪些該割腕止損,重新出發。 我的想法是——走過的路、吃過的苦、圈好的地、博得的好名聲、認識的關系、積累的資產,只要不是處於活躍的發展態,都是我們該拋棄的。 不要讓我們擁有的過去,綁架我們的未來。 3.邊際成本:你是死在現在 還是活在未來 我現在特別有感觸——你做事情的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你的未來是一無所有,還是財富自由。 互聯網為什麽在中國大陸土地上蓬勃發展,除了咱們踏實勤奮熱愛工作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國的人口基數夠大。一個APP做出來,服務1萬人的成本和服務100萬人的成本差不多。而且規模越大,收入越高,但邊際成本趨向於零。 所有的新增收入等於凈利潤,這個太有魅力了。 靠販賣時間和勞力作為唯一收入來源的,就屬於邊際成本的最底層。今天有活兒幹就有收入,明天沒活兒幹就要吃土。你今天做的勞力,無法裨益明天的自己。 如果單純的勤勞就能致富,那富士康的工人就應該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了。 換句話說,如果你能把投入一份時間精力的產品,賣出更多份,那就是做著邊際成本遞減的事。規模越大,你需要多投入的精力越少,而你的收入越高。 比如傳統的出版,比如當今的互聯網,一直都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問自己,我現在做的事情,有沒有對未來產生持續久遠的影響。如果沒有,我們可能正在浪費寶貴的時間,哪怕我們每天都看上去忙碌無比。

[轉]決定人生的三種成本:機會成本,沈沒成本,邊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