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三體》的讀書筆記與讀後感3000字

《三體》的讀書筆記與讀後感3000字

《三體》的讀書筆記與讀後感3000字:
終於看完劉慈欣的《三體》(《The Three Body Problem》)全集,斷斷續續也就半個月的時間,卻從未有過這樣的思維衝擊。好像作者把你想到的和想不到的,都寫出來了。這是我看過的第一本科幻小說,感覺自己很幸運。
《三體》系列共三本,有人說第一本最好看,看完三本後我覺得他們是一個整體,串聯起來才能描述一個無比巨集大卻又完整的宇宙生態系統。不僅是科學層面的宇宙,還是哲學層面的宇宙。首先在科學層面,各種客觀存在的的宇宙執行規律(尤其是量子層面的)被作者以非常驚人的故事構造呈現出來,實在是佩服;還有一些哲學層面的東西,比如宇宙社會學,猜疑鏈,黑暗森林法則,這些似乎由人類社會中總結出來的規律,在大宇宙中同樣適用——畢竟,無論對於地球上的人類還是宇宙中的生靈,生存是都是第一要義,而在有限的資源面前,要想更久生存,必須消滅競爭資源的異類。

因為之前剛剛看了一本書叫《神祕的量子生命》,對於量子力學方面的認知也有了一些,然後驚奇的發現《三體》這本科幻小說中直接提到的,或間接影射的量子力學知識,竟比作為科普讀物的前者涵蓋的範圍要多得多,比如書中提到在文革時期被批判的葉文潔的爸爸,上世紀60年代的天體物理學家,竟因為支援“外部觀察導致波函式的塌縮”而被判為唯心主義,從而被戴上“反革命”的高帽子,而這一理論其實是量子力學中很重要的一個規律;另外,其中提到的三體世界在製造“智子”的過程中,從一個原子核中拆開的兩個智子(質子),其相互運動遵循一定的規則,不管這兩個質子被分開多遠,他們之間“幽靈般的聯絡”依然存在,所以三體人把兩個相互聯絡的智子低維展開後變成智慧計算機,一個發射到地球用來監控人類行為以及干擾物理實驗,還有一顆放在三體世界接受訊息——這其實就是量子糾纏現象!是量子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發現,這麼重要的理論科學知識,被作者影射得多麼自然生動,有時候甚至覺得劉慈欣作為一個科幻作家,在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力方面絕不遜色於很多科學家,只是欠缺一些實驗設計和證實的技能罷了(當然這很重要,但在某些層面卻幾乎不能實現)。書中還有一些描寫思維的形成理論,是說思維其實是基於量子層面的過程,我們如果通過分子層面的方式來研究,並不能看到本質的執行機理。其實這已經屬於很前沿的理論研究,我之前看過在神經興奮傳導的過程中,是依靠神經元細胞上的質子流的傳遞來進行的,而組成質子流的質子在這一過程中可能遵循一些量子層面的規律,所以思維的本質更多的是一個基於量子層面的過程。由於組成我們的大腦的物質性質以及大腦構造的限制,我們思考的維度也是有限的,要想成為宇宙中更先進的群體,就必須進化大腦,但是人類大腦的“升級”每幾百萬年才會有一次,所以我們對於宇宙的認知其實還遠遠不可能徹底。
除了量子層面,書中還有很多描述時間和空間的規律,比如光速降為16.7Km/s,會形成黑洞,以及曲翹點啦,奇點啦之類的,這種巨集觀的空間和時間理論,

駱駝祥子讀後感800字還有曲率驅動啦這種基本物理學理論,甚至宇宙大爆炸理論,我從前都沒有好好看過相關書籍,所以只能在以後帶著無限的好奇和期待去閱讀相關的著作了。(要不把《時間簡史》列為2019年書單:))。
再說說書中關於“人性”的部分,說實話,在整本書中,可以看出劉慈欣並沒有對人類的“善”的層面給予很多的期待,反而是對“惡”的一面進行了血淋淋的剖析,也許站在一個試圖解析宇宙規律的高度,任何細節化的“文明”都是冗餘吧。亦或,讓我做個很狹隘的假設,作者是1963年出生,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人,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其實是被文革迫害過的一代,至少思想上的迫害是必然存在的,他見證了人心最最醜陋自私甚至殘暴變態的一面,所以他當然不會把人性描寫的太理想主義。然後他經歷改革開放,成為一名工程師,接受技術和科學帶來的洗禮。至此,有一個疑問,一個技術出生的人,為何能對基礎理論研究推崇至此,這是我一直沒分析出來的問題——也許作者的人生閱歷遠比看上去的豐富吧。回到本段主題,《三體》中描述的人類黑暗面太多,甚至連唯一的“善良”的代表者——程心,也被描述成了用善良摧毀了整個太陽系的人設。其中有句話——“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這句話是維德說的,一位有野心有能力卻殘暴怪唳的人,他的存在似乎在向所有人說:“像程心這樣善良的聖母情懷,最終將毀了全人類”。我不知道作者放這兩個人設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說明宇宙中優勝劣汰的競爭關係,還是他骨子裡就認為,人性只是獸性在人們長期安逸的生活中進化出來的冗餘,獸性才是戰勝一切的終極王者?很顯然,我希望只是前一種假設,因為善良不應該是盲目的,應該是基於理性基礎之上的,所以如果是我,我應該會把程心設計成一個理智,善良且強大的女性人設吧。整本書中,可以看出,作者對於民眾的認知水平,並不抱有太多期待,即使整本書的敘述跨越了上百個世紀,一般的民眾在作者的描述下也只是些類似於“沒有思想只是盡力追逐生存的可憐的蟲子”而已;而對於政府的態度,也並不樂觀,甚至在討論人類最後的終極希望——曲率驅動飛船的建造中,政府充當了最重要的阻力;作者把希望放在那些高階知識分子——研究理論物理的科學家們身上,他們基本都被塑造成了超級英雄,一些能未卜先知的神人。前兩者,就我個人的觀點,我說過,這與作者成長所處的特殊時代有關,文革過程中那些互相揭發互相殘害的民眾,那個獨裁的政府,都是烙在坐著心中的印記,會滲透到作品中也很正常,而對於第三個,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是怎樣的心路歷程讓技術出生的作者對基礎理論的研究如此崇拜。
再說說作品中的哲學。作者提到了幾個哲學問題:一,邏輯在冥王星上的人類歷史博物館裡對程心說:“如果亞歷山大東征再往前走一小段就會遇到戰國末期的秦,那麼歷史會怎麼樣?如果漢朝統一後,獨尊儒術換成春秋的百家爭鳴,那又會發生什麼?”他總結道:“在每一個歷史斷面上,你都能找到一大堆丟失的機遇——就像人生”,其實我不是一個機遇論者,但是有的時候也會被這種思想所煩擾,比如工作中,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因為一時的疏忽,錯過一個機遇,然後好像整個發展鏈都垮掉了一樣,就會陷入無邊無際的恐懼和不安中,以致天天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我不知道怎樣才能緩解這樣的情緒;二,在太空的格林-斐茲觀測站,一位觀測者看著望遠鏡中被更高星系的文明毀滅的三體世界墓場,說:“毀滅一詞並不準確,對於宇宙來說,物質總量沒少,只是組合方式發生了變化,就像一副撲克牌,僅僅重洗了而已……可生命是一手同花順,一洗什麼都沒了”,這句話我看了好幾遍,每一遍都會細細琢磨——生命是多麼偶然的存在,但在強大的宇宙力量面前,卻像隨時都可能被洗掉的牌,脆弱到不堪一擊。像這樣滲透於哲學層面的句子有很多,像鑽石般鑲嵌在整本書中,不經意間被發現,會璀璨得讓人流淚。
書中我最感興趣也是最有共鳴的一個層面,就是關於維度的問題,也是我認為的作者的宇宙觀中最最核心的部分,從最初作者介紹智子的製造過程(篇幅大到不符合全文佈局)到後面藍色空間飛船上發生的維度穿越事件,再到雲天明描述的那三個童話故事(將人畫入畫中的故事),再到整個第三部關於歌者,二向箔毀滅太陽系的部分,都讓我覺得特別有共鳴。我小時候(應該是13歲左右)曾經不止一次思考過一個問題,如果宇宙外面還有宇宙,他們是不同的個體,遵循著同樣地執行規律,而在這些平行地位的宇宙之外又有更高層次(現在知道可以用“維度”來形容)的“宇宙”,那些宇宙又會遵循另外一套執行規律,層層疊疊,永無止盡——那麼,我們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假設——從我們所在的“宇宙”往下面的層次挖掘,行星,人類,細胞,原子,分子,量子(or質子),甚至更更微觀的東西,也可以去證實上面巨集觀的假設?(其實現在知道除了量子,其他都是同一個維度的只是大小不同罷了)如果是這樣,是不是就可以從更容易的微觀入手,去研究宇宙的終極真理?(與作者的宇宙觀不同,我倒是認為有一些更“生命”的元素可以加入到宇宙觀當中,也許是因為我是學生物的緣故吧)唉,正是因為這樣,當時的我選擇了自認為最最可能走上這條研究軌跡的微生物學,我記得還特地問了朱老師有關量子生物學的事情,然而最後我自己太不爭氣,沒能用雙手為大腦爭取一些尊嚴(總感覺這樣的迴圈在繼續?不行我要努力跳出這個怪圈)。只能在這科幻的世界尋找些自我安慰了。
不知不覺碼了這麼多,然而一千個觀眾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沒奢望能有別人與自己共鳴。說不定作者自己都沒想要表達這個,哈哈。幸好無論如何我都會保持迴歸生活的理智,忙碌的工作會沖刷一切,撫平腦中的溝溝壑壑。我願做一顆普通的種子,吸收這宇宙中幸而得之的養分,成長為一棵樹,每天可以在村頭晨露彌散的土地上,晒一晒太陽;偶爾也會在繁星璀璨的夜晚看一看星空,然後過完一生。作者:A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