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從騰訊變革看網際網路之變,網際網路革命已到下半場!

從騰訊變革看網際網路之變,網際網路革命已到下半場!

騰訊這艘巨輪正在轉舵。

9月30日的清晨,騰訊宣佈啟動戰略升級:紮根消費網際網路,同時也要擁抱產業網際網路。

一個月後,11月1日,以“開放·共生”為主題的騰訊第八屆全球合作伙伴大會正式召開。而在前一天,馬化騰依照慣例發表了公開信,表明了“助力實體產業成長出更多世界冠軍”的決心。

對於這艘正在轉舵的巨輪,沒有人會否定的是,騰訊創造了網際網路時代中那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東西。先QQ後微信,讓騰訊從即時通訊的弄潮兒變成了引路人,而遊戲到泛娛樂生態的壯大,更是讓騰訊成為了一個內容帝國。

從即時通訊時代走來的騰訊,現在要走向產業網際網路時代了。對騰訊來說,這是在創造新的自我,而對網際網路來說,它也在等待騰訊創造和革新帶來的新基因。騰訊的變革,某種意義上也是網際網路的變革。

“消費網際網路”到“產業網際網路”之變:連線不變,工具在變

在騰訊的架構調整中,新增的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其實就是服務於產業網際網路這一方向的。而所謂的產業網際網路,在外界看來就是2B,簡單來說就是企業服務。

不同的是,消費網際網路時代,騰訊的社交和內容更多都是服務於C端的消費者,而自網際網路誕生以來所爆發出的數十億人口紅利也成了騰訊最好的跳板,於是創造了QQ和微信的騰訊,成為消費網際網路時代最好的代言人。

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網際網路在覆蓋率上進入成熟期宣告了人口紅利的消退,這意味著從前依靠人口紅利所推動的消費網際網路,已經走到了一個非常節點,穩定但遇到了天花板。

從消費網際網路到產業網際網路,不論從服務物件,還是從服務內容來看,這種趨勢變化是異常深刻的。

騰訊謀變,一方面也是看到了這樣的方向調整充滿了新機會,另一方面對於騰訊自身來說,在消費網際網路時代積累的閱歷,可以適當地轉化為產業網際網路的耕作經驗。

但現在這個階段,還處在消費網際網路到產業網際網路的過渡期,產業網際網路的爆發訊號,可能還是資本和企業步調一致地把腳邁到當中時才會釋放。按照現在的情況,雖然AI、大資料、雲端計算這些領域正站在風口上,但其中還是存在一些消費網際網路的印記。

不過,騰訊轉舵的這個時機,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它自己創造的。因為騰訊的成長與消費網際網路的成長是同步的,他們相互影響,異常敏感,所以說騰訊在見勢的同時自然也會順勢。

這種順勢甚至極其自然。雖然消費網際網路和產業網際網路服務物件不同,但服務邏輯是一樣的,都是靠產品和技術。而騰訊這個在消費網際網路時代扮演引路人角色的企業,在產業網際網路時代的功能不會變,變的只是服務工具罷了。

一如馬化騰在公開信中提到“接下來,我們要做好‘聯結器’,為各行各業進入‘數字世界’提供最豐富的‘數字介面’”一樣,只是在消費網際網路時代,連線的工具以社交和內容為主,而在產業網際網路時代,連線的工具則是以AI、雲端計算、大資料等技術為主。

所以說,消費網際網路到產業網際網路方向之變,本質上也可以被認為創造時代的工具之變。因為在消費網際網路時代和產業網際網路時代,騰訊都要做同一件事:連線。

社交與內容的融合:從相互輔助到相互依賴

除了CSIG,騰訊新成立的另一個事業群是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

談起內容,就不得不談到當下圍繞內容的網際網路生態,社交與內容的融合已經越來深度,越來越多樣化。

簡單梳理下網際網路時代有關內容表現形式的變化,一開始,內容的主要以文字形式展示,3G向4G的進化推動了圖片和視訊這兩大內容媒介的興起,隨著技術的不斷進化以及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各項基礎設施的成熟,直播、短視訊成了內容展現形式的新秀。

這也是社交媒介和生態的演變軌跡。在即時通訊的早期,在QQ上的交流主要以文字為主,後來微信出現以後,圖片和視訊漸漸成了社交的重要媒介,到現在,爆紅的直播和短視訊又成了社交的新渠道,發掘出了社交的新生命力。

可以說,社交和內容的關係正在從相互輔助變成相互依賴,到了誰都離不開誰的地步。對於社交和內容的關係變化,騰訊這個社交霸主其實看得很明白。無論是讓微視上前線,還是說把閱文捧上市,抑或是說升級企鵝號並開放內容生態,近幾年,騰訊在視訊、新聞、短視訊、音樂、直播等方面的發力非常明顯。

考慮到內容生態於社交生態的重要性,騰訊還有另外一個極其重要的動作,在微信和QQ兩大社交平臺內嵌入多樣化的內容形式。不難看出,騰訊想以短視訊等新興內容媒介的爆發力進一步帶動社交生態的活躍度和多樣性。

大趨勢亦是如此。這幾年,依靠內容,短視訊也好,新聞也罷,做起來的平臺並不在少數。除了此類內容媒介本身的吸引力外,潛藏在其背後的社交動能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原因。

整體來說,社交和內容的融合,就是社交生態和內容生態的相互滲透,一方面,新內容和新的展現形式能夠多維度帶動社交活躍度,另一方面,社交給新內容和新的展現形式注入了更多活力。

其實早在2016年,騰訊就對外公佈了AI落地的四大方向:內容、遊戲、社交和平臺。騰訊在社交和內容上做的事簡單概括就是,一邊激發內容生態的社交屬性,比如在將內容推薦功能用在天天快報上;一邊增大社交生態內的內容豐富度,比如QQ看點的進化。

可見,社交和內容的融合早就開始了,而初期的重點在於單純的關聯性增強,但越到後面我們發現,這種融合開始趨向於全面化,到現在,社交離不開內容的滋養,而內容也離不開社交的盤活。

而社交和內容的融合遠未結束,隨著AI、5G等技術的逐漸成熟和普及,社交產品和內容產品之間會形成更多的化學反應。

使用者價值到夥伴和社會價值的轉變:從共存到共生

對於與使用者的關係定位,馬化騰在公開信中用了“生態共建者”、“聯結器”、“數字化助手”等這樣的詞彙。

不得不說,即便是在三五年前,絕大多數網際網路企業對於使用者關係的思考更多還是建立在主動和被動對立性的思維上,而不是上面這些詞所體現出的“親密感”。

這是完全正常的階段性特徵。在網際網路和坐落其中的產品生態還都沒有成熟的時候,使用者比較迷茫,有什麼用什麼成為了非常普遍的一種現象,而即便使用者有了意見,也不能以合理的方式傳達到企業耳中,這導致了企業與使用者之間看似是直接服務關係,但卻少了一個“傳聲筒”。

從商業目的來看,使用者在其中也扮演著商業結果的角色,在越短時間內俘獲更多的使用者一度成為了網際網路企業競爭的一個至高法則。

但這樣的關係正開始從根本上被顛覆。比如我們看到騰訊最近幾年在新零售上的動作,和沃爾瑪、永輝合作,騰訊將自己一直定位在“賦能者”的角色,只提供零售改革的工具,比如流量、數字化等。從騰訊的角度出發,騰訊要完成賦能這件事,絕不是靠一己之力,而是要靠雙方,所以以夥伴而非使用者的眼光去看待,則更為符合實際。

把握好度,是合作關係的基本準則,也是將使用者關係變為夥伴關係的關鍵。而在當下傳統產業轉型的關鍵期,這樣的商業底層邏輯變革更加重要。原因很簡單,在相同的合作背景下,使用者關係創造的價值沒有夥伴關係高,因為前者是單槍匹馬,後者則是同心協力。

騰訊堅持以“夥伴”來面對所有的使用者,也是源於這個道理。在未來,得益於連線的工具和效率的大大改善,使用者與企業的關係還會發展到更高的層次,使用者和企業的合作不僅僅可以服務於各自共建的產品生態,更能夠通過這樣的內部生態改善輻射到整個行業,甚至整個社會。

公開信還提到一點,騰訊要“與各行各業合作伙伴一起共建‘數字生態共同體’”。這正是未來商業生態的最佳模式,使用者和企業的共同建設成果,可以為一個行業所用,也可以為社會所用。

總之,使用者價值到夥伴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轉變,在技術和需求的持續進化下,是不可逆的過程,也是一個從共存到共生的過程。就像騰訊如今正以“賦能者”身份參與到新零售、數字化等過程中,五年或十年後,相信這樣的思維會流淌在每個企業的血液之中。

最後要說,應網際網路而生的騰訊,始終走在改變網際網路的路上。消費網際網路到產業網際網路、社交與內容的不斷融合、使用者價值到夥伴價值和社會價值這三大趨勢,不僅是騰訊轉舵的方向,也是網際網路的必然發展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