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Java中HashMap底層資料結構

Java中HashMap底層資料結構

HashMap也是我們使用非常多的Collection,它是基於雜湊表的 Map 介面的實現,以key-value的形式存在。在HashMap中,key-value總是會當做一個整體來處理,系統會根據hash演算法來來計算key-value的儲存位置,我們總是可以通過key快速地存、取value。下面就來分析HashMap的存取。

一、定義

HashMap實現了Map介面,繼承AbstractMap。其中Map介面定義了鍵對映到值的規則,而AbstractMap類提供 Map 介面的骨幹實現,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實現此介面所需的工作,其實AbstractMap類已經實現了Map,這裡標註Map, LZ覺得應該是更加清晰吧!

 

 


二、建構函式

HashMap提供了三個建構函式:

HashMap():構造一個具有預設初始容量 (16) 和預設載入因子 (0.75) 的空 HashMap。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構造一個帶指定初始容量和預設載入因子 (0.75) 的空 HashMap。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構造一個帶指定初始容量和載入因子的空 HashMap。

在這裡提到了兩個引數:初始容量,載入因子。這兩個引數是影響HashMap效能的重要引數,其中容量表示雜湊表中桶的數量,初始容量是建立雜湊表時的容量,載入因子是雜湊表在其容量自動增加之前可以達到多滿的一種尺度,它衡量的是一個散列表的空間的使用程度,負載因子越大表示散列表的裝填程度越高,反之愈小。

對於使用連結串列法的散列表來說,查詢一個元素的平均時間是O(1+a),因此如果負載因子越大,對空間的利用更充分,然而後果是查詢效率的降低;如果負載因子太小,那麼散列表的資料將過於稀疏,對空間造成嚴重浪費。系統預設負載因子為0.75,一般情況下我們是無需修改的。

HashMap是一種支援快速存取的資料結構,要了解它的效能必須要了解它的資料結構。

三、資料結構

我們知道在Java中最常用的兩種結構是陣列和模擬指標(引用),幾乎所有的資料結構都可以利用這兩種來組合實現,HashMap也是如此。實際上HashMap是一個“連結串列雜湊”,如下是它資料結構:

 

(本文圖片引用見水印)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HashMap底層實現還是陣列,只是陣列的每一項都是一條鏈。其中引數initialCapacity就代表了該陣列的長度。下面為HashMap建構函式的原始碼:

 

從原始碼中可以看出,每次新建一個HashMap時,都會初始化一個table陣列。table陣列的元素為Entry節點。

 

其中Entry為HashMap的內部類,它包含了鍵key、值value、下一個節點next,以及hash值,這是非常重要的,正是由於Entry才構成了table陣列的項為連結串列。

上面簡單分析了HashMap的資料結構,下面將探討HashMap是如何實現快速存取的。

四、儲存實現:put(key,vlaue)

首先我們先看原始碼

 

通過原始碼我們可以清晰看到HashMap儲存資料的過程為:首先判斷key是否為null,若為null,則直接呼叫putForNullKey方法。若不為空則先計算key的hash值,然後根據hash值搜尋在table陣列中的索引位置,如果table陣列在該位置處有元素,則通過比較是否存在相同的key,若存在則覆蓋原來key的value,否則將該元素儲存在鏈頭(最先儲存的元素放在鏈尾)。若table在該處沒有元素,則直接儲存。這個過程看似比較簡單,其實深有內幕。有如下幾點:

1、 先看迭代處。此處迭代原因就是為了防止存在相同的key值,若發現兩個hash值(key)相同時,HashMap的處理方式是用新value替換舊value,這裡並沒有處理key,這就解釋了HashMap中沒有兩個相同的key。

2、 在看(1)、(2)處。這裡是HashMap的精華所在。首先是hash方法,該方法為一個純粹的數學計算,就是計算h的hash值。

 

HashMap的底層陣列長度總是2的n次方,在建構函式中存在:capacity <<= 1;這樣做總是能夠保證HashMap的底層陣列長度為2的n次方。當length為2的n次方時,h&(length - 1)就相當於對length取模,而且速度比直接取模快得多,這是HashMap在速度上的一個優化。至於為什麼是2的n次方下面解釋。

我們回到indexFor方法,該方法僅有一條語句:h&(length - 1),這句話除了上面的取模運算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責任:均勻分佈table資料和充分利用空間。

這裡我們假設length為16(2^n)和15,h為5、6、7。

 

 

當n=15時,6和7的結果一樣,這樣表示他們在table儲存的位置是相同的,也就是產生了碰撞,6、7就會在一個位置形成連結串列,這樣就會導致查詢速度降低。誠然這裡只分析三個數字不是很多,那麼我們就看0-15。

從上面的圖表中我們看到總共發生了8此碰撞,同時發現浪費的空間非常大,有1、3、5、7、9、11、13、15處沒有記錄,也就是沒有存放資料。這是因為他們在與14進行&運算時,得到的結果最後一位永遠都是0,即0001、0011、0101、0111、1001、1011、1101、1111位置處是不可能儲存資料的,空間減少,進一步增加碰撞機率,這樣就會導致查詢速度慢。

而當length = 16時,length – 1 = 15 即1111,那麼進行低位&運算時,值總是與原來hash值相同,而進行高位運算時,其值等於其低位值。所以說當length = 2^n時,不同的hash值發生碰撞的概率比較小,這樣就會使得資料在table陣列中分佈較均勻,查詢速度也較快。

這裡我們再來複習put的流程:當我們想一個HashMap中新增一對key-value時,系統首先會計算key的hash值,然後根據hash值確認在table中儲存的位置。若該位置沒有元素,則直接插入。否則迭代該處元素連結串列並依此比較其key的hash值。如果兩個hash值相等且key值相等(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則用新的Entry的value覆蓋原來節點的value。如果兩個hash值相等但key值不等 ,則將該節點插入該連結串列的鏈頭。具體的實現過程見addEntry方法,如下:

 

這個方法中有兩點需要注意:

一、鏈的產生。

這是一個非常優雅的設計。系統總是將新的Entry物件新增到bucketIndex處。如果bucketIndex處已經有了物件,那麼新新增的Entry物件將指向原有的Entry物件,形成一條Entry鏈,但是若bucketIndex處沒有Entry物件,也就是e==null,那麼新新增的Entry物件指向null,也就不會產生Entry鏈了。

二、擴容問題。

隨著HashMap中元素的數量越來越多,發生碰撞的概率就越來越大,所產生的連結串列長度就會越來越長,這樣勢必會影響HashMap的速度,為了保證HashMap的效率,系統必須要在某個臨界點進行擴容處理。該臨界點在當HashMap中元素的數量等於table陣列長度*載入因子。

但是擴容是一個非常耗時的過程,因為它需要重新計算這些資料在新table陣列中的位置並進行復制處理。所以如果我們已經預知HashMap中元素的個數,那麼預設元素的個數能夠有效的提高HashMap的效能。

五、讀取實現:get(key)

相對於HashMap的存而言,取就顯得比較簡單了。通過key的hash值找到在table陣列中的索引處的Entry,然後返回該key對應的value即可。

 

在這裡能夠根據key快速的取到value除了和HashMap的資料結構密不可分外,還和Entry有莫大的關係,在前面就提到過,HashMap在儲存過程中並沒有將key,value分開來儲存,而是當做一個整體key-value來處理的,這個整體就是Entry物件。

同時value也只相當於key的附屬而已。在儲存的過程中,系統根據key的hashcode來決定Entry在table陣列中的儲存位置,在取的過程中同樣根據key的hashcode取出相對應的Entry物件。

歡迎工作一到五年的Java工程師朋友們加入Java填坑之路:860113481

群內提供免費的Java架構學習資料(裡面有高可用、高併發、高效能及分散式、Jvm效能調優、Spring原始碼,MyBatis,Netty,Redis,Kafka,Mysql,Zookeeper,Tomcat,Docker,Dubbo,Nginx等多個知識點的架構資料)合理利用自己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來學習提升自己,不要再用"沒有時間“來掩飾自己思想上的懶惰!趁年輕,使勁拼,給未來的自己一個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