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Linux下磁碟分割槽,格式化以及掛載

Linux下磁碟分割槽,格式化以及掛載

接下來,我們詳細介紹在Linux下,如何用命令對磁碟進分割槽、格式化以及如何掛載到目錄。

  測試環境:VMware Workstation / centos7

  操作步驟:

    第一步:首先來看看當前虛擬機器的磁碟情況。

      

      以及先前分割槽情況:由下,可以看到我們對sda這個磁碟,進行了三次分割槽。

      

    第二步:新增額外的磁碟。我們在來看看,現在的磁碟資訊。

      

    第三步:我們開始對sdb這塊磁碟進行分割槽操作。輸入命令#fdisk /dev/sdb

      

      至此,我們的第一個分割槽就搞定了,接下來我們重複上述操作,設3個主分割槽,最後設定一個擴充套件分割槽。

      

      到此分割槽操作就搞定了,我們來檢視一下磁碟的分割槽資訊。

      

      第四步:我們來進行磁碟的格式化。首先我們對sdb1進行格式化,輸入命令#mkfs.xfs /dev/sdb1

      

      這樣,我們就格式化好了一個分割槽,其他的類似。

      第五步:再來將格式化的檔案掛載到相應的目錄。

      

      至此,一個檔案系統就做好。

   注:

     在以上的操作過程中,這裡有幾個問題需要解釋一下。

     [1]對於一個新的硬碟,為什麼要進行分割槽操作?

       這裡,我就舉個例子,假如你買了一套新房,是不是買的時候啥都沒有,有的情況下,連廚房和廁所的空間都沒有給你明確劃分出來。這時,你是不是要自己找人來給你劃分一下區域,這就與磁碟分割槽操作一樣,需要人為進行分割槽操作。

     [2]分割槽後,為什麼要進行格式化操作?

      好了,我們接著用上面的例子。分割槽之後的硬碟,裡面是不是什麼都沒有?這就與你的新房做好了劃分一樣,裡面啥都沒有。格式化的作用就是,往分割槽裡面寫一點點東西,便於支援檔案操作(檔案的建立,刪除,修改等)。

     [3]格式化後的分割槽,為什麼要掛載到目錄下?

      這裡舉個比較形象的例子。將格式化後的分割槽(我們接下來稱之為源)比作水桶,而掛載操作就相當於給源接了一根水管,之後,我們要往源中寫入資料,就是通過這跟水管進行的。如果沒有這根水管,資料就存不到源中,也就是資料無法儲存到硬盤裡面。因此,格式化操作後的硬碟,必須掛載在一個檔案目錄下,才能對此分割槽進行資料的輸寫。這裡,我們會有這樣一種想法。既然一個源能夠能夠通過一根水管向其中寫入資料,那麼我們可不可以在這個水桶上接入多根水管,通過不同水管對同一段資料進行訪問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流入水桶中的資料最終肯定都在水桶裡面,而連線到水桶的水管是不是都接到水桶上了,既然源都是一樣的,當然我們可以通過不同水管源中的資料進行訪問。下面來測試一下。

    

    從上述實驗結果來看,將同一個源掛載在兩個目錄下之後,這兩個目錄中的資料是共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