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蘋果又日常被曝做AR眼鏡,可消費級市場真的準備好了嗎?

蘋果又日常被曝做AR眼鏡,可消費級市場真的準備好了嗎?

AR

要說科技界有什麽產品最吊人胃口,我一定會堅定的投AR眼鏡一票。在科幻電影和小說的各種渲染下,這一產品還沒問世就已經擁有了完善的原型圖,甚至經常被看做會替代手機的頭號選手。可惜這麽多年以來,AR技術日益發展,AR眼鏡卻沒能出現一款能夠面向消費市場的產品。

產品沒出來,但AR眼鏡的概念依然炙手可熱。像是最近又傳出了蘋果、PayPal等等企業推出新一代AR眼鏡的消息。在這裏,我們粗略的把AR眼鏡分成兩代,從2010年左右開始的谷歌、MagicLeap等為第一代,把未來可能出現的蘋果、PayPal等看做第二代。看看隨著技術的逐漸成熟,AR眼鏡距離我們的生活究竟還有多遠?

第一代AR眼鏡:智能硬件失敗集錦

在2014、2015年左右的AR+VR熱中,很多企業都順勢推出了自己的AR眼鏡產品或計劃。到今天看來,這些產品和計劃幾乎都是失敗的,其間的差異也是不同的階段/類型失敗,總的來說可以集成一個科技硬件失敗錦集。

·胎死腹中型失敗

這一類企業基本屬於連產品原型都沒有公布出來,就宣布放手不幹。例如最近宣布關閉整個可穿戴部分的Intel。

Intel的AR硬件之路從2013年成立專項機構NDG就已經開始。去年年初Intel宣稱進軍消費級AR眼鏡,開發一款名為Vaunt的產品。實際上在去年九月,Intel就已經叫停了關於AR頭盔的研發。今年徹底關停相關部門,很可能是因為經過五年的探索,卻連一款能夠面向市場的產品都沒能推出,徹底磨滅了股東和高層的耐心。

·頻頻跳票型失敗

看到跳票兩個字,大家的第一反應一定是MagicLeap了。這家拿了谷歌阿裏投資,估值一度達到幾十億美金的創業公司頭頂無數光環。然而從2011年至今MagicLeap多次跳票,不光遲遲交不出產品發售時間表,還被扒出當時驚艷的鯨魚飛躍籃球場宣傳物料造假。

技術分享圖片

最近有消息稱MagicLeap已經開始小規模向開發者秘密發放原型機Magic Leap One了,對於推出了無數次PPT的MagicLeap來說這無疑是一種進步。不過不知道是否有保密協議,至今還沒有任何關於這款原型機的消息露出。

·市場應用型失敗

還有一些產品安然的走過了以上這些過程,可是在面向市場時卻失敗了。例如2013年就面世的谷歌眼鏡,由於功能不夠清晰,在消費市場一直沒有很好的表現。又比如目前效果最好、形態最成熟的微軟HoloLens,價格卻高居不下。

嚴格來說這一類產品算不上“失敗”,像谷歌眼鏡就在工業、醫療等領域有所應用,HoloLens也在高端市場存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只是距離消費市場,還是有些過於遙遠了。

尋找技術屏障,AR眼鏡為什麽難以進入消費市場?

上述這些第一代產品,除了資本、企業政策等不可抗力造成的失敗以外,產品技術本身也存有不可逾越的屏障。

最嚴重的是在顯示視域上,很多AR眼鏡並非像真的眼鏡一樣只是一片玻璃片,而是利用攝像頭成像,再經過計算處理。

技術分享圖片

於是在成像能力和算力的限制下,大部分AR眼鏡的視域都不大。就連最成功的HoloLens的視角場都只有30°,如上圖所示,當使用者佩戴HoloLens時,視角只有黑框中那麽大。出現了視野的限制,AR眼鏡就很難像科幻電影中那樣,成為人們日常使用的工具,而只能作為價格高昂、偶爾使用的玩具。

如果避開顯示視域問題,則又會出現功能性問題。比如谷歌眼鏡就是將技術簡單化,拋開讓虛擬圖像和現實緊密結合的SLAM技術,僅僅把眼鏡作為手機的翻版,讓用戶通過鏡片投射的信息上網、發郵件等等,利用光學反射投影原理將文本和數據投影到用戶眼球中。

技術分享圖片

這樣一來雖然避免了顯示視域等等問題,可眼鏡本身也變成了一片枯燥無味的透明屏幕,除了解放雙手之外,沒能給用戶帶來任何不同於手機的體驗。最終導致這一類AR眼鏡產品的功能和手機高度重復,加上續航、發熱等等缺點還不如手機的體驗好。最終形成只能在B端售賣,難以被C端市場接受的現狀。

AI帶來技術通脹,會讓AR受益嗎?

但值得慶幸的是,這幾年間科技未曾停止過發展,有不少技術利好於AR眼鏡應用的普及。

首先是隨著移動AI芯片和5G發展帶來的算力爆炸。

在機器學習的大潮中,雲端和終端的計算任務都出現了指數增長。隨之帶來的異構計算、神經網絡芯片技術發展讓端側算力大大提升。現在除了應用於手機的AI芯片之外,還有應用於無人車、智能安防攝像頭的移動AI芯片。

而AR眼鏡同樣是處理圖像計算,端側算力的提高會極大的提升圖像效果和現實的結合程度,以及實時顯示的真實感。比如虛擬貼圖會隨著人移動而產生真實的距離感變化,顯示在人臉上的貼圖會緊密貼合輪廓細節等等。

不光是本地計算,5G發展帶來的信息高速傳輸也會增強雲端計算的能力,從而實現類似的效果。

其次是算法技術的發展。

以前我們在科幻電影裏看到的AR眼鏡,都是那種可以對物體進行實時分析,並且在使用者眼前顯示出信息的強大裝備。到了今天才發現,這不就是最常見的圖像識別嗎?

技術分享圖片

到今天,各種強大的識別算法已經能做到分辨人臉、狗臉、豬臉、食物、風景……科幻小說裏的場景完全可以成為現實。像谷歌眼鏡那樣的產品,即使不提供種種高娛樂性的視覺效果,也能通過攝像頭分析眼前的事物,再把信息投射給使用者。

最後還有AR生態的發展。

前幾年一提起AR我們只能聯想到PokemonGo,可現在蘋果、谷歌、阿裏、騰訊甚至Snapchat這些廠商都在抓緊建立自己的AR生態,開放了AR開發平臺/工具。雖然目前這些AR功能都是針對於移動端的,但也會為AR眼鏡帶來更多想象力和可能性。

最起碼未來如果真的出現了消費級AR眼鏡,不至於沒有應用可用。

第二代AR眼鏡,不是你想象中的AR眼鏡

所以,第二代AR眼鏡究竟會變成什麽樣?

綜合目前技術可能性和目前廠商的動向,我們預測第二代AR眼鏡會有以下兩種可能。

第一種是最理想的,同時也是距離我們最為遙遠的“全能型”。在預設中,這類AR眼鏡集全方位的娛樂、工作功能於一體,同時還有著良好的交互、續航表現。

最近蘋果曝光的T288就是這樣全能型的產品,單眼8K高分辨顯示、利用無線技術連接至專用盒子中以承擔計算需求甚至還能結合AR和VR。在1月份CES上Rokid推出的原型機Rokid Glass也是一樣,集人臉識別、手勢識別、語音交互、自由度跟蹤等等功能於一體,甚至被人稱之為“終極產品形式”。

可這樣的產品也是離我們最遙遠的,尤其當蘋果做AR眼鏡已經成為“日經貼”時,媒體這樣神乎其神的爆料完全不能當做蘋果AR眼鏡的可靠信源。而Rokid這類創業企業,在之前的智能音箱上表現平平,讓人很難相信他們能夠跨領域攻克掉讓谷歌、英特爾折戟的AR眼鏡。

距離我們的更近的,其實是專項應用型的AR眼鏡。所謂專項應用和谷歌眼鏡的現狀類似,即使用場景覆蓋面更窄,只集中於一兩個功能的AR眼鏡。

PayPal目前研發的眼鏡就是這樣,在線下購物時顯示商品的價格、付款方式、退款政策等等。最近東京大學則推出了一款能顯示食物卡路裏、改變使用者眼中食物大小的AR眼鏡。包括騎行專用AR眼鏡、摩托車專用AR眼鏡等等。隨著圖像識別技術的發展,這類AR眼鏡的誕生正在逐漸成為現實。只是這一類AR眼鏡不一定適用於所有消費者。

技術分享圖片

這麽看來,即使出現第二代AR眼鏡,出現能燃爆C端市場產品的幾率也很低。不過即使沒有適合於每一個人的AR眼鏡,或許會出現“每一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AR眼鏡”的狀況。使用場景被細分,教育、安防、駕駛、工業等等領域都能依靠專用產品解放雙手。會場安檢依靠眼鏡就能分辨每一個人的身份,教師授課時可以通過統一的設備解釋透視關系……

即使AR眼鏡無法像手機那樣全能又有什麽關系?手機自身也不是一款完美的產品,配合其他產品讓我們的生活體驗接近完美才是正經事。


蘋果又日常被曝做AR眼鏡,可消費級市場真的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