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中國制造2025,會徹底拋棄古老的精益生產嗎?

中國制造2025,會徹底拋棄古老的精益生產嗎?

中國制造

技術分享圖片
隨著德國工業4.0概念,中國制造2025大計劃之提出,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復活制造業,業內人士也忙著收集資料、做PPT、開研討會,連續不斷的高峰論壇,讓人無限感覺:全球制造業立馬就要上天,而且從事制造業也就成了一件“無尚榮光”的事情。自然地,在這種高峰論壇上,大家討論的都是些高端的前沿科技,自動化、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是出現頻率最高的三個詞匯。

 談到機器人的時候,軟銀董事長孫正義對著身旁的郭臺銘說:鴻海負責給機器人予軀殼,而軟銀負責給機器人予靈魂,意思是他們在人工智能方面已經頗有建樹;馬雲也來湊熱鬧,他預言新零售之後是新制造,希望線上帶動線下,而且對現有中國制造的人才體系感到深深的擔憂,認為現有體系已決定了中國制造未來二十年;鐵娘子董明珠則希望打通百姓廚房和自家的工廠,老百姓要什麽樣的電飯煲,什麽樣的空調和抽油煙機都能借助先進的4.0體系直接反饋,省去中間的經銷商賺差價的過程,從而做出全球最低成本的家用電器。

 顯然,科技大佬的思維足夠超前,領先真實制造業15年,反過來說就是:現在的制造業遠不如藍圖中勾畫得那般完美。中國工人依舊要爬到幾十米高的位置,一磚一瓦地壘砌高樓,他們的子女則要端坐在流水線上,擰一顆螺絲或者貼一張標簽;工廠主依舊要求機器24小時運轉,自然人則要配合上夜班,車間裏始終分不清白晝和黑夜…

  在這種背景下,古老的“精益生產”模式依舊大行其道,它始終支持著中國制造業以最低的成本做出優質產品。筆者認為,縱然是中國制造2025成為現實,精益生產模式也仍然是整個制造業的精髓之一。

古老的精益生產,有何神奇之處?

 精益生產從未高頻率地出現在各大高峰論壇,它是日本早期豐田生產模式的總結,逐步體系化、理論化,再推廣至全世界。過去20年,日本、臺灣、中國沿海的制造業都是靠著“精益生產”模式,來應付大環境裏的諸多困難,時至今日,制造體系變得龐大而繁雜,但總也繞不開“精益生產”模式。

技術分享圖片

 首先,精益生產模式最重要的一根脊梁就是流水線,制造管理者常常會把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比如汽車拼湊、智能手機組裝等任務,分解成一個個單獨的動作,包含擰一顆螺絲,刷一層綠漆等等,如此流水線模式對每位員工的技能要求都非常低,有利於快速培訓和提高生產效率,非常之神奇;而流水線另外的好處則在於,一旦生產開啟,全部員工都必須按照規定的節奏完成工作,任何人的懈怠或者異常都會導致WIP(在制品)堆積,管理者只消一眼就能看到生產線上的問題。除此之外,在一些大型的制造業內,管理者幾乎把全部的工作都做了充分分解,搭建起一條條“無形”的流水線,每個部門都負責一小塊,但每個部門都要承擔全部的壓力,用最簡單的技能去應付最全面的壓力,總結下來就是:流水線系統足夠完美,員工的技能變得不怎麽重要。

 其次,精益生產之於時間和空間,有著近乎“讓人絕望”的挖掘,車間規劃者有時候會把流水線設計成U型,這樣員工就不用走來走去,也能操作多臺機,充分利用了或者說壓榨了員工的每一秒有效時間,另外,精益生產會要求設備精妙、小巧,只要能完成工作,絕對不允許有額外的空間需求,而且在符合消防法規的前提下,絕對不允許有任何idle空間,除了平面上的擠壓外,精益生產還會設計雙層或者三層的堆疊模式,連空調風管的設計都會考慮是否有機會調整,傳統的風管是鐵質的,體積非常大,但因追求空間利用率,竟然開發出一種“妮絨”材料,不僅重量輕,體積又小,現如今筆者真得分不清楚:究竟是精益生產推進了空調業,還是空調業的演進催生出完美的精益生產。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精益生產模式把工作都拆解成流水線模式,這就意味著全部單位都要齊心協力,任何人掉鏈子都會影響全局,顯然,這種模式也是高風險的,對頂層管理者的規劃、協調能力有著非常強悍的要求,事實上,這也是為什麽在大型制造業內,基礎技術員工的待遇遠遠落後於高端的管理人員或者項目經理。為了讓所有人都認同“精益生產”的模式,管理者常常要求“新入職者”要去車間進行實際操作,以充分了解第一線的狀況,做出“最接地氣”的決策,也正因如此,大型制造業的系統常常已臻化境,而他們的基礎人才卻始終是基礎的磚頭,從而註定了其中高層穩定度高,基層的離職率高居不下的事實。

中國制造2025和古老的精益生產,應該相輔相成

消費者之於品質、個性化的要求越來越高,此前的一件衣服只需要擋住身體重要部位即可,類似原始社會的樹葉都行,現代人穿衣則要美觀、保暖、透氣,還需要個性化,時而要求統一的大品牌Logo,時而又想說些自己的座右銘,這就要求制造業具有快速的調整能力,囊括來自消費者琳瑯滿目又變態的需求。除了衣服之外,食品、空調、智能手機都有過之而無不及,加之,訂單的起伏,巔峰期、低谷期的巨大差異,給予現代制造業經營以非常大的挑戰。顯然,單靠古老的精益生產和流水線工人的雙手難以應付這種挑戰,而自動化、大數據、AI算法之類的又太過虛無縹緲,短時間內根本無法變現為實際的制造能力。

技術分享圖片

唯一可行的路,是基於古老的精益生產,把自動化、大數據、AI算法之類的局部,作為改良精益生產的工具,它們的存在前提是能改善制造業成本,提高產業鏈效率,而不是作為“面子工程”,牛哄哄得不接地氣。

  平心而論,中國制造2025中的一些項目尚處於概念階段,尚沒能成為優質的制造能力,比如一些自動化設備,體積龐大,身高3米,變速器和自動感應等功能附帶一大堆,最後卻只能貼一張膠紙而已,顯然,這是不符合精益生產的理念的。真正的研發之路,應該是套用精益生產模式的理念:要求自動化設備能用最簡單的裝備完成任務,體積則要小巧,易於搬動和改良,剩下的就交給技術人員,克服種種難關,設計出“接地氣”的產品;大數據、AI也類似,這些都是非常宏大的課題,企業或許只取一瓢就能滿足自身需求,拿大數據來講,最主要的應用領域應該是依托於數據分析來發現車間裏的浪費和效率低的部分,也可依照歷史數據的相關性,相對準確地預測出未來訂單情況,從而達到精益生產的目的,總的來說,要殊途同歸,要古今結合。

 古老的精益生產自有神奇之處,也存在無法回避的缺點,它把流水線生產效率推向極致,卻讓人類開始變得愚蠢,中國制造2025最核心的做法無非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利用自動化、大數據、AI釋放人類的雙手。(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中國制造2025,會徹底拋棄古老的精益生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