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不堪忍受醫美行業潛規則,百萬年薪院長想辭職

不堪忍受醫美行業潛規則,百萬年薪院長想辭職

跨界 人的 自然 對他 就是 設有 結合 辭職 欺詐

http://money.163.com/18/0103/22/D78SNO1P002580S6.html

(原標題:不堪忍受醫美行業潛規則,百萬年薪院長想辭職)

周華在沿海某城市當民營醫美醫院院長,年收入過百萬。十五年前,他還是一家公立醫院的外科醫生,一個月的薪水不過兩三千元。如今,拿著高薪的他,卻陷入了迷茫,偶爾還會質疑當初跳槽的決定。

周華對第一財經記者說:“我家三代從醫。我剛成為醫生時,我父親就告誡我,要秉持一顆父母之心。這麽多年來,我也只想老老實實做好一名醫生,完美地做好每一臺手術。但是現在,行業不規範之處導致我們這些依法依規運營機構的客源不斷流失,投資人感受到的經濟壓力已經轉嫁到我的頭上,很難再做下去了。”

近年來,醫美行業迅速發展,但是隨之而來的是一些行業亂象。尤其是從去年開始,除了非法醫美機構,合法的醫美機構也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不規範操作。除了使用偽劣醫療產品外,麻醉師頻繁去非法醫美機構走穴,渠道商拿著高額的提成,以及類傳銷模式的進入,讓一部分想老老實實運作的合法醫美機構很難生存下去。他們的生意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客流量銳減,利潤急劇下滑。這些醫美機構如果想生存下去,就得參與其中,但是即便參與的話,每月的純利潤也增加不了多少,反而機構上上下下的人更累,手術質量也直線下滑。

周華說:“現在已經進入一個惡性循環,大家日子都不好過,很多機構都在虧,出現連鎖反應了。合法的醫美診所和門診大批量地關門或轉賣,實力比較雄厚的醫美醫院則是低盈利狀態,也有一小部分關門了。”

周華及眾多醫美從業者都在思索,這個朝陽行業如何才能更健康地發展。

技術分享圖片

醫美亂象的後果最終會由消費者承擔,合法整形機構利潤的大幅收窄導致服務質量下滑,最終可能整容塑形效果不佳,甚至毀容毀形

麻醉意外是醫美最大的風險

醫學美容,是指運用手術、藥物、醫療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創傷性或者侵入性的醫學技術方法,對人的容貌和人體各部位形態進行的修復與再塑。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醫學美容和大眾時常聽聞的整形美容是一個概念,比如說隆鼻隆胸隆下巴之類的,但與美容美發之類的生活美容機構層次截然不同。

全球醫美市場規模穩步增長。根據2017年7月德勤發布的一份報告,2016年,全球醫療美容市場規模約為100億美元,預計年復合增長率將高達7.27%,2020年達到133.4億美元的規模。

技術分享圖片

而在國內,近年來由於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韓國美容產業示範效應的拉動,技術的突飛猛進讓愛美者們整形時少了很多痛苦,因此醫美產業發展速度驚人,已經成為消費醫療領域發展勢頭最好的細分領域之一。

央廣網曾報道,我國約有1萬多家醫療美容機構,從業人員超過3000萬。上述德勤的報告也顯示,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醫療美容市場,未來3年增速領先全球;2020年預計達到4640億人民幣,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40%。中國醫美市場的主要消費群體是28歲~35歲的年輕白領和36歲~50歲的成熟女性;非手術類美容治療,主要以玻尿酸、肉毒素及皮膚護理項目成為未來行業熱點。

面對醫美行業的高成長性,資本市場已經聞風而動。一些醫美機構開始掛牌新三板,部分醫藥上市企業也涉足醫美,也有企業跨界布局醫美市場。

不過,整體來說我國醫美行業仍然高度分散,缺少大型醫美集團。在監管部門的重重打擊下,仍然是亂象叢生,朝陽行業頹勢已現。去年6月29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金小桃在嚴厲打擊非法醫療美容專項行動電視電話會議上表示,當前醫療美容行業最突出的問題,是非法機構或人員在非法場所開展非法醫療美容、非法售賣使用藥品醫療器械、非法開展培訓和非法廣告宣傳。

麻醉師走穴就是屬於“在非法場所開展非法醫療美容”的一種。麻醉師走穴是指有資質的麻醉師去多個醫美門診甚至診所等沒有打麻醉資質的地方去打麻醉。

周華解釋說:“全國很多門診是沒有麻醉科的,只有設立麻醉科和擁有專職的麻醉師後才能去當地衛計委申請牌照。麻醉師供不應求,不少麻醉師在走穴。”

從全國來說,麻醉醫生的缺口巨大。2016年底,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分會副會長黃文起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全國有麻醉醫生8.5萬多名,缺口約30萬人。

周華介紹,麻醉師走穴的現象一直都有,但是現在日益增加。兩年前,他所在城市的麻醉師的勞務費是三四百元,現在已經到了一兩千元,翻了數倍。

目前,醫師多點執業已從試點推向全國,這也意味著麻醉師可以去多家醫療機構打麻醉。但問題是,單個麻醉師服務的機構數量可能遠遠超出規定的量。此外,麻醉師去多點執業的醫美機構可能是非法的。這不僅會帶走合法醫美機構的客源,也會危及消費者的生命。

按照規定,門診部最多只能實施一級和二級這兩類操作過程不復雜或者復雜程度一般的手術,麻醉師要想到這家門診部來打麻醉的話,必須先在這家門診部註冊,而且這家門診部必須設有麻醉科,還得有搶救設備。周華說:“麻醉師走穴的很多門診部沒有設立麻醉科,也沒有搶救設施。麻醉意外導致的風險是醫美行業裏最大的風險。”

渠道商提成高達五六成

渠道模式也在向醫美行業滲透。這兩年,無論是非法還是合法的醫美機構,很多都不可避免地要與渠道商打交道,愛之也惡之。愛之是因為渠道商給他們帶來大量的客人,惡之則是因為利潤被壓縮得非常微薄。

渠道模式是指很多醫美機構被渠道商駕馭,他們拿著很高的提成,高達五六成。這些渠道商來源非常廣泛,可能是美容店的老板娘,也可能是健身房的教練,甚至可能是體檢中心的人。

其中,擁有眾多高端和穩定客戶的美容院是主要渠道商。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此前,不少美容院私下請醫生去其店裏做整形手術。但是這兩年,由於國家對非法醫美活動打擊力度的持續加強,美容院心生膽怯。由此,也分化成兩種情況:一種是美容店找醫生合夥開美容機構,另一種則更為常見,即向整形機構輸送客人。

周華說:“渠道模式在最近三四年開始出現,去年是爆發期。除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帶動了愛美的需求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網紅和夜店。”

他一個朋友幾年前在另一座沿海城市開了一家美容醫院,之前每個月營業額一直維持在幾百萬元,但是自從去年和渠道商合作之後,營業額倏地爆棚,一個月就達3000萬元。

對於美容機構而言,客人變多了自然是好事,只是這筆錢沒那麽好賺。周華說:“經過渠道商介紹過來的客人,收費可能是原來價格的兩三倍甚至更多。即便如此,美容醫院也沒更多的錢可賺。因為大部分是被渠道商拿走了,最開始渠道商的提成是消費額的15%,現在有些地方最高能漲到80%,太誇張了。”

在某美容醫院工作的史明(化名)對第一財經記者舉例說,之前給一位渠道客人隆鼻後收費2萬元,但是60%被渠道商拿走了,還要扣除醫藥、醫療器械等原材料、人員工資及租金等,收入所剩無幾,不到1000元。

渠道進入後,對他們業務的影響有多大?史明算了一筆賬:以前他們醫院一個月的業務量是五六百萬元,純利潤在10%~15%,渠道模式進入後,每個月的業務量翻了一倍,增加到1000萬元,但是純利潤並沒有增加多少,而且醫院上上下下都很累,叫苦連天,因為做的手術比之前多很多,手術質量和服務質量當然也不能與以前相提並論。

最終的結果是,醫美機構如想賺錢,就得把價格提得非常虛高。

技術分享圖片

變相傳銷讓女顧客紛紛從正規機構退單

據2017年11月成都媒體報道,當地一家醫美整形機構涉及傳銷,一些女大學生受到“推薦5個人就能免費整容”的吸引前去咨詢,但是簽協議時突然發現有個分期貸款,對方說該協議只是為了約束大學生幫忙推薦人,貸款前三個月他們會幫大學生還月供,直到大學生完成推薦任務。

多個采訪對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上述模式其實是變相傳銷和網貸的結合體。其中,分期貸款是一種促銷方式,很多整形機構都會涉及,以吸引消費能力不足的顧客。但是,讓這些醫美從業人士尤為關註和不喜的是變相傳銷。

從一兩年前開始,全國部分地區的醫美行業就開始出現這種新型的營銷模式,並逐步向外擴張和滲透。這種模式主要是以人頭拉人頭,比如說你進來原本要花3萬元,但是如果你能介紹幾個人進來,我就可以返點給你。至於怎麽返點,返點多少,每個機構都不一樣。反正到最後,只要客戶能拉一定數量的人進來,就花錢很少甚至不用花錢。

據記者了解,這些整形機構也大多會避開傳銷模式,拉人頭到了二級就結束一輪了,也就是說第一個消費者推薦了幾個顧客之後,就不再有強制性的推薦要求。業內稱之為變相傳銷或類傳銷。

廣東深和律師事務所律師俞淩渺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雖然說這種模式避開了傳銷,但仍遊走在法律的邊緣,可能存在陷阱。“如果這些整形機構搞分銷,只停留在二級,後面的人不再這樣操作的話,不能說是傳銷。但是受到利益的驅使,應該不會只是到二級就結束,他們肯定會一級一級下去,只不過不會強制。”

他補充道:“如果和分期貸款相結合,則欺詐性操作是難免的。如果一開始整形機構的咨詢師就告訴消費者需要分期貸款,而不是推薦幾個人就可以免費整容,估計消費者同意的可能性就不大。”

技術分享圖片

那麽,這種營銷模式會產生哪些影響?深圳某上市醫療美容醫院技術院長高順福覺得,這種變相的傳銷模式相對來說術後糾紛率較高,會對整個醫美市場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這種模式的盈利方式主要在於盡可能多地挖客人過來,因為高額回扣利益存在(業內稱之為返點),等客人過來後會想法讓顧客趕緊把手術做了,有些客人對手術本身不夠了解,顧問就會勸說她們去做。事先缺乏充分的溝通, 手術後糾紛率就比較高。”

他解釋道:“一類糾紛是,顧客從其他整形機構一打聽,發現價格相差太大,難以接受。另一類糾紛是,顧客會發現沒有達到預期的整容效果,因為人體有些是整形難以改變的,是違背醫學常識的。這會有損我們整個行業的形象。”

對於不參與這種營銷模式的醫美機構來說,這種模式也加劇了客源的流失。就有人對第一財經記者吐苦水:“那些女人都瘋了,紛紛從我們正規的整形機構退單,跑到那些地方去了。”

某醫療整形醫院前負責人楊泰(化名)告訴記者,這種商業模式是逐步嫁接到醫美行業的,它的產生是隨著營銷方式的變化出現的,傳統的營銷不行了,店面銷售很難,就開始尋求更多的營銷方式。

去年,楊泰也試圖涉足該模式,但是因為對模式不熟悉,加上在團隊設計上出現問題,最終以失敗告終。後來,他開辦了一家規模不大的醫美診所,員工不多,以減少經營壓力,也用來抵擋上述營銷模式帶來的沖擊。

他對記者說:“最近好幾個客人,東比較西比較,最後還是選擇了我,可能因為我曾經是一名外科醫生,又在醫美行業多年,我的專業背景和從業經驗讓她們更加信服。”

七部門重拳出擊

如同偽劣的玻尿酸、膠原蛋白、肉毒素等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一樣,上述亂象的後果最終也都由消費者承擔,合法整形機構利潤的大幅收窄導致服務質量下滑,最終是整容塑形效果不佳,甚至毀容毀形。

公開信息顯示,中國消費者協會的一項統計稱,中國整形業興起的10年中,平均每年因美容整形毀容、毀形的投訴近兩萬起。

2017年6月底,針對非法醫療美容亂象,國家衛生計生委等7部門重拳出擊,印發《嚴厲打擊非法醫療美容專項行動方案》,打擊非法“微整形”等違法犯罪活動,維護消費者權益。該文件要求各有關部門相互配合,覆蓋註射用透明質酸鈉、膠原蛋白、肉毒素等藥品、醫療器械生產經營使用,醫療美容培訓,廣告推廣全鏈條,以查處案件為抓手,發現一起查處一起,露頭就打,絕不手軟。這被業內稱為“史上最嚴整治非法整形”的行動。

而在這之前,部分地區已經有所行動。2017年1月1日起,《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開始施行,這是全國首部地方性醫療基本法規。

該法規在醫療監督管理上,加強了力度。比如說,醫療機構和醫師有違法執業行為的,除依法給予行政處罰外,由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對其分別按照累計記分制度處理。醫療機構在一個記分周期內累計記分達到相應分值的,由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分別給予警告、責令停業整頓、吊銷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處罰。醫師在一個記分周期內累計記分達到相應分值的,由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分別給予警告、責令暫停營業、吊銷醫師執業證書的處罰。

技術分享圖片

深圳資深整形外科專家兼一家整形美容醫院院長柯吟笑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在此醫療條例出臺之前,醫美機構執業人員主要是受國家的醫師法約束,深圳這次加大了監管力度,更明確地規定了醫美從業人員必須合法執業,依法依規。

他說:“有了這個條例,對違法違規醫美機構和醫生的處罰力度加大了。比如說,以前一家整形醫院聘用了沒有變更註冊的醫生,對醫院的處罰只有2000元,扣幾分。而現在,對醫院的罰款至少2萬元,嚴重的話會停業、降級。”

對違法違規醫生的影響也是致命的。柯吟笑補充道:“因為每兩年要進行一次考核,如果醫生有罰款和扣分等不良執業記錄,下一次考核可能就會通不過,需要在兩年後補考,或者去三甲醫院接受半年以上的培訓,在此期間醫生個人的客源可能會大量流失。更有甚者,如果醫生有違法的醫療行為,將直接取消執業資格,兩年或終身不能執業,嚴重的還要負刑事責任。”

針對上述行業亂象,還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此前,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學分會常委馬勇光對媒體表示,在國外整形美容市場通常由行業協會在維持平衡,但我國負責整形美容權威的協會眾多,有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學分會、中華醫學會醫學美學與美容學分會以及中國醫師協會等,各協會各自為政。他建議,政府部門可以委托一個權威的行業協會來規範行業行為。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國家還需要從操作層面去規定,更具體地去規範醫美機構的運行。深圳格美醫療美容機構負責人黃印資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醫美機構不應違反公益道德,不應欺騙和欺詐。當價格遠遠超出價值時,就是欺詐。正規公立醫院的專家出來做風險較高的手術,比如說腦外科或者胸外科大型復雜的手術,一臺手術可能就一兩萬元,但醫美行業隨隨便便一個風險很小的半小時手術就收費幾千元、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差別太大。”

因為不堪忍受投資人施加的醫院經濟指標的壓力,又不願意參與到亂象中,接下來周華準備辭去院長的職位,做回一名醫生。他說:“本來想找機會去公立醫院,但是考慮到收入問題,還是去民營醫美機構,但是只想簡單地做一位好醫生。”

不堪忍受醫美行業潛規則,百萬年薪院長想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