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張小龍做微信公眾號APP,對自媒體是禍還是福?

張小龍做微信公眾號APP,對自媒體是禍還是福?

允許 頭條 商業 創業 它的 以及 就是 方式 一個

1月15日,2018微信公開課PRO版在廣州舉行,騰訊高級副總裁、微信創始人張小龍現身現場並發表演講,他宣布了下一步的微信戰略:即將推出微信公眾號APP,以及恢復贊賞功能,並傾向於贊賞作者等等。此外,張小龍還表示不會做信息流。

一時之間,人們不禁感慨,微信微信“情懷”不在。

有人問何璽,對張小龍做公眾號APP,不做信息流有什麽看法?何璽的觀點是:

一,內容分發(信息流)是門大生意,騰訊必須卡位

5年完成5輪融資,最新估值達300億美金。7億用戶,每月凈增1000萬以上用戶。2016年廣告收入約為60億元,2017年為150億元,2018年預計將高達300-500億元,2020年信息流廣告的營收目標則是100億美元。要知道,這個數字已經遠超新浪、搜狐等傳統門戶網站的廣告收入。

我們再來看看做信息流僅有一年的百度。據媒體報道,百度信息流產品目前日活用戶超過1億,月活超過6億。信息流廣告收入從一季度底的每日1000萬迅速上漲到了二季度的每日3000萬,環比增長300%。以第三季度業績為基準的年化收入超過10億美元。

毋庸置疑,內容分發的市場是巨大的。

內容分發的價值遠不止於廣告售賣,在它後面,是巨頭們對流量、對用戶的爭奪。

1、內容背後的流量爭奪

從2008年移動互聯網起步發展到今天,國內用戶已經趨於飽和,用戶紅利消失。流量會越來越貴,這是巨頭們的共識。流量雖然貴,但是內容對流量卻又天然的吸引力,這也是巨頭們的共識。

所以,用內容來獲取流量就成了大家都想做的事情。於是,巨頭們開始大力進軍內容分發市場。

2016年9月,今日頭條宣布投資10億元成立內容扶持基金,用於扶持優質內容創業者。2016年9月,百度宣布投入10億元成立內容扶持基金,用於扶持優質內容創業者。2017年11月,騰訊首席運營官任宇昕透露,騰訊打算以100億流量、100億資金和100億產業資源,在流量和變現、投資孵化、線下文創基地等領域全面扶植內容創業者。2017年12月,阿裏大文娛旗下內容創作平臺“大魚號”宣布升級其創作激勵計劃“大魚計劃”。

此外,還有微博、知乎、一點資訊、UC、分答等玩家不斷加入。

2,流量的背後是用戶

流量不是憑空產生的,每一次的瀏覽閱讀,每一次的搜索發起,每一次頁面刷新,背後都是人在行動。而且,人的時間是固定的,在這方面花得多了,在別的方面就花得少了。所以如何把用戶的時間爭奪過來,變成自己的流量是大家都專營的事情。

內容是對用戶有天然的吸引力事物,當然就成了巨頭眼中的香餑餑了。巨頭對內容的爭奪只是表象,藏在內容後面是對人的爭奪。準確來說,是對用戶個人時間的爭奪。

3、流量背後巨頭的焦慮

流量越來越貴,新用戶獲取越來越難,用戶留存更是問題。在巨頭們撒大幣爭奪優質內容和創造者的背後,更有巨頭們對流量的焦慮。

雖然內容分發是門大生意,但也不是誰都可以做的。從目前的進場玩家來看,BAT無疑是實力最強的。目前的情況來看,在AI技術和數據沈澱上有優勢的百度信息流廣告上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其“搜索+信息流”雙引擎戰略的效果明顯。除去微信公眾平臺,天天快報和騰訊新聞是騰訊當前在內容領域的兩大戰隊,盡管他們有微信、QQ的導流,但在和對手的競爭中並不占優勢。大魚號目前發展也並不理想,阿裏在內容分發上還需繼續努力。

二,微信公眾號需要商業化,張小龍欲重構公眾號內容生態

何璽認為,沒有將微信公眾平臺打造成為超級內容平臺或許是微信這些年在商業化上最大的失敗。作為與今日頭條同年(2012年)誕生的內容平臺,公眾號在前3年的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截至今日,微信公眾號在優質內容上的影響力仍然是比今日頭條強,但這些影響力僅局限於微信內部和創作者之間,它並沒有給微信帶來多少商業化的收益。時至今日,微信仍沒能將公眾號在商業上的優勢和影響力發揮出來。

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微信能把公眾號打造為一個超級內容平臺,今天應該就沒有今日頭條啥事了。

或許,把微信公眾號打造成為獨立的APP,正是張小龍在微信商業化上的探索。而這一次微信公眾號的商業化探索,也是張小龍對微信公眾號內容生態的一次重構。接下來,張小龍或在多個維度對微信公眾號平臺生態進行重構。

1、用戶

將會更重視內容創者者而不是賬號。打賞直接對作者而不是賬號。用戶群體將會擴張到騰訊的所有社交鏈。

2、內容

通過社交關系打造高品質的內容平臺。依托社交關系中的人對有價值的內容進行篩選(用戶轉發、點贊、評論、收藏多維度),通過用戶“認同感”來判斷內容的價值等級,再通過微信公眾APP把內容分發出去,形成擴散。

在這個過程中,社交關系鏈裏面,人人都是內容生產者,人人都是是編輯,人工都是渠道。

3、技術

社交關系、人群圖譜本身就是騰訊的強項,誰也不能否認騰訊在技術上的雄厚實力。人+大數據+AI,何璽判斷這或是未來微信公眾號APP內容主要的產生方式。

4、商業

如果微信公眾號APP能夠在內容的推選機制和分發機制上做好配合,在總的流量上獲得突破,就能夠在與其他競爭對手的比拼的過程中獲得優勢。

而一旦微信公眾號在流量上獲得突破,微信在內容+社交的商業化也將更有優勢。屆時,知識付費,信息流、廣告等都不是事。

三、關於張小龍不做信息流的幾點猜想

至於張小龍為什麽不做信息流,何璽的看法是:

1、信息流有風險,微信犯不上

算法信息流厲害的地方在於它準確命中了用戶碎片化時間閱讀和興趣閱讀的痛點。但同時這也是它的缺點,基於算法的精準、興趣推薦,容易讓用戶進入信息偏食、信息繭房的危險和困境。而且,算法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用戶對自己的這種境遇並不警惕,只會覺得理所當然。

所以算法帶來的問題是,一旦某個群體都進入信息偏食和信息繭房的閱讀路徑,極有可能帶來群體極化的風險。

這樣的風險對平臺對社會對國家來說都是不被允許的。

2、信息流缺少自己的風格,還需要改進

打開各家的信息流app,你能說出他們在內容上的區別嗎?實話說,何璽覺得沒有什麽區別。

這是為什麽?因為他們都是基於算法的信息流,同樣的大數據、差不多的分發機制,造就了他們的雷同。

很顯然,個個雷同的資訊客戶端並不是用戶喜歡的。

3、政府對算法信息流的態度很明確,這個很重要

之前人民日報明確表示“不能借技術深奧之名糊弄網民和群眾。”警惕算法走向創新的反面。

內容推送不能少了“總編輯”,不能讓算法決定內容。

因為“一旦失去節制的美德,算法也可能誤入歧途,甚至走向創新的反面。智能平臺可能走向媚俗化,並過度追求“眼球新聞”。”

4、相比信息流,社交關系的內容生產、分發機制更值得探索

騰訊擅長的是社交,公眾號的傳播也是去中心化的。去中心化才是未來,張小龍不想開內容進化的倒車。此外,社交關系本身就擁有不比信息流差的內容生產、分發機制,更值得探索。所以,張小龍根本沒有必要舍此求彼。

何璽認為,微信公眾號APP對自媒體來說是個好事,特別是對有中部優質內容創作者來說,將會有更多變現的機會。比如知識付費,用戶贊賞,廣告分成等都有可能。

未來,優質內容創作者都是香餑餑。

張小龍做微信公眾號APP,對自媒體是禍還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