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技術型“狼來了”:AI到底會不會搶走我們的工作?

技術型“狼來了”:AI到底會不會搶走我們的工作?

烏鎮

時近年末,科技界的大小會議開始井噴。

參加了不少人工智能領域的會議之後,我發現了一個標準的AI峰會套路:宣傳海報上要提問AI會不會毀滅人類;主持人開場時候要講AI政治取代人類;圓桌會議時候一定要問每位嘉賓哪些工作會被AI給取代…

我想,以上可以稱之為標準的“AI嚇死你套餐”。

當然了,有這樣的情況也不奇怪。在國外,有馬斯克這樣的網紅企業家每天在推特上提醒人類AI的威脅;在國內,媒體和布道師們動不動就要說AI又可以幹什麽什麽了,又有哪些人要失業了。

但是在剛剛的烏鎮互聯網大會上,馬雲卻反其道而行之,說“人類要有自信、相信我們可以控制機器”。究竟是馬雲過分樂觀,還是馬斯克們在重復狼來了的故事?

技術分享圖片

那麽不妨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AI作為一種技術工具,到底會不會奪走我們的就業機會?

永遠無法阻止技術的滾輪型前進

比較有意思的是,馬雲在烏鎮的講話,並不是簡單“樂觀派”,他也承認未來機器學習、人工智能一定會取代大部分機械的工作,會有一些工作被“搶走”。但這些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該懼怕人工智能,甚至抵制技術的發展。

就像馬雲自己所舉的例子,清朝時期抵制鐵路的原因之一,是擔心沿線挑夫會失業,影響社會穩定。結果也確實是這樣,挑夫們真的失業了,但是鐵路在今天創造了200萬直接就業機會,他們比挑夫的工作更有尊嚴、有技術含量。而且更重要的是,給整個社會經濟帶來了深遠和結構化的影響。

這就是技術的滾輪型前進。

當某種技術應用開始大規模部署在社會中的時候,必然有一些舊有崗位被淘汰,也必然有一些新興工作誕生。循序往復,人類才能在生產力的數字曲線上越走越遠。

技術分享圖片

這個進程是永遠無法阻擋的,但是卻可以順應和利用。舉個例子,假如某個高人極其熱愛BP機產業(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這東西了),一生謹守著BP機修理這個工作不放,那麽現在他大概早就餓死了。但是如果他敏銳的抓住了技術更新換代的節奏,依靠BP機業務建立起的客戶、渠道和經驗,先人一步進入手機和智能手機產業,那麽不出大問題的話,應該已經賺得盆滿缽滿。

具體到今天我們面對的人工智能,其實也完全是同樣的道理。我們看到了一些工作正在快速被AI取代,但是同樣也應該看到,人工智能產業目前正面臨著巨大的人才和配套服務缺口:數據清洗與管理、針對AI的非技術崗位、智能化與傳統業態的結合等等,都急迫需要著大量人才來滿足需求。

就像火車一樣,AI是一種本身就會創造和激發大量工作機會和就業崗位的技術工具,關鍵看是誰來用它,如何引導它的方向。

此消彼長之下,人工智能究竟是奪走了工作機會,還是創造了工作機會呢?恐怕兼而有之,重要的是人本身,要懂得睜開眼睛,張開懷抱。

就像馬斯克每天吆喝著AI要奪走人類工作,但他旗下以及投資的企業卻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對AI的探索和利用。無論他的話究竟目的如何,至少他的所作所為,已經告訴了我們該如何對待AI。

機器智能化對實體經濟的加持,會比互聯網大很多

車輪效應之外,我們或許還應該看到AI的一些全新特點。

作為底層技術和決策控制工具,AI對於傳統制造業和實體經濟的加持是一直被媒體環境忽略的。互聯網技術已經對實體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到了AI這裏,傳統經濟與新興技術之間最後的鴻溝也將消弭。互聯網興起時實體經濟感到惶恐,是因為自己無力貼合,但AI卻能夠通過機器識別、IoT、可視化技術等各種各樣的方式進入傳統企業當和實體經濟當中。在效率聚合、連接可能性和商業精準度等層面幫助傳統企業換發生機,進入全新的沖刺軌道上。

比如說,通過AI加持,工廠將可以解決良品率、流程可視化、智能營銷網絡網絡等問題,那麽工廠不一定要少用人工,卻可以產生更大的價值回報,公人的工作環境也將更體面。

從這個角度看,AI相比很多技術變革來說是更溫和、更友善的。它可以快速抵消掉一些工作的必要性,但卻可以讓更多的工作——尤其是經濟結構穩定、輻射更廣闊人群的制造業、能源業和農業——獲得本身工作質量與效率、收益的提高。

技術分享圖片

相比於某幾個顯性的AI表征,更多的AI技術是後端和漸進性的。機器的智能化,將對實體經濟產生巨大的加持作用,從而讓這些領域的從業人群受惠。

當你發現你家鄉的老工廠,因為AI而煥然一新,家鄉的親戚朋友可以依靠更智能的機器降低勞動量,獲得更好收入的時候,你真的能硬起心腸敵視AI嗎?

AI重構,可能是給基礎層勞動者的禮物

我們在討論AI搶奪就業的時候,腦子中浮現出的第一個畫面,大概是城市裏到處都是跟人類長得差不多的機器人。服務員、快遞員、建築工人全都是機器人,於是我們開始恐懼,平民百姓又不懂AI技術,在這個世界中如何自處?

技術分享圖片

其實吧,這個畫面中有很多邏輯漏洞。比如幹嘛要設計跟人類一樣的機器人呢?那成本多大效率多低啊?人類真正設計並投入使用的飛機輪船汽車,其實沒有一個是擬人化設計的。因為人類作為一種最充沛的勞動力,是沒有必要設計機器去替代人的。

以上是希望說明一個簡單的道理:AI真正到來時,可能跟我們被電影、漫畫灌輸的情景並不一樣。AI是一種工具,因為人類需求而生,也必須與人類配合才能完成工作。

比如說上面說的普通人不懂AI的問題。事實上,假如沒辦法讓普通人更好的理解和交互,那麽這個AI技術顯然還不夠成熟。之所以要用知識圖譜、機器學習等方式讓AI來模仿人類的思維和智慧,本質上是希望人可以更好的指揮、運用和修正機器。而不是為了讓機器駕馭人類。

恰恰與想象中相反,大量自然交互方式加持的AI體系,以及完備的數據可視化技術,可能會成為信息技術首次面向普通人開放的大門。

舉個例子來說,一個每天早上給飯館送菜的小老板,他不知道哪些地方最需要自己服務,不知道接下來什麽會漲價什麽會降價,也不知道每天出行應該怎樣規劃路線,遇到天氣問題該如何調整。他只能靠經驗摸索,有時靠運氣,有時靠天意。

但是假如他想讓這一切都靠譜一些,用技術解決問題,他應該怎麽做呢?自學計算機科學、統計學、物流學、經濟學,然後自己分析城市交通和市場供需的數據?這顯然不現實。

但在AI的加持下,比如用到阿裏ET城市大腦這樣的解決方案。未來一個普通人也可以直觀看到整個城市的物流、交通和經濟流動數據,從而做出自己效益最大化的選擇。

技術分享圖片

AI的交互門檻降低,帶來最重要的受惠者,是那些在信息時代無法觸碰技術紅利的普通人。

試問,除了AI,又有哪種技術能在可見的時間軸中為他們服務呢?

對於大多數人,AI是公平的。

結束語

以上這些分析,只是希望指出AI的進程中,我們可能不會輕易想到的另一面。當我們驚異於自己的工作快被AI替代時,卻很少看到我們能擁抱AI獲得更好工作的可能,也沒有意識到AI給更多勞動者帶來的實惠和驚喜。

並不是說AI不會搶奪工作,任何新技術都會搶奪工作。問題是我們應該認清AI搶奪工作這件事的真正力度,不要被假象和片段蒙上了雙眼。就像馬雲所說的那樣,我們要相信技術,要擁抱技術。

這就像對於病毒和醫學的認知,不是為了讓我們每天擔憂疾病和死亡,惶惶不可終日。而是為了讓我們活得更好,獲得健康和快樂。同樣的道理,AI這個“狼來了”的故事絕不是為了讓我們躲入洞穴不敢出門,或者24小時扛著刀槍準備跟狼決一死戰。而是為了讓我們做好準備,準備迎接變化和可能的發生。

要知道,只要時間足夠長,不僅狼會來,獅子老虎大象鯨魚都會來的。只要有足夠的準備和積極的心態,這些東西就不是奪走你家園的猛獸。反而會讓你成為一個出色的獵手——甚至開個動物園也說不定。


技術型“狼來了”:AI到底會不會搶走我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