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闌夕-王堅:說服馬雲之後,還要說服人類

闌夕-王堅:說服馬雲之後,還要說服人類

位置 新經濟 國家 工程 吸塵 經濟 李彥宏 無線 信任

據說質問CTO不會寫代碼,最早出自2012年馬雲發在阿裏內網的一張任命王堅為集團CTO的公告貼底下,那是阿裏史上最具爭議的一次人事動作,回帖裏的「不會寫代碼」、「項目一敗塗地」、「當時我就震驚了」排成隊列,齊刷刷的送上嘲諷。

馬雲不得不重新回帖,強調他對王堅的信任:「博士的不足大家都知道,我了解的也不比大家少,而博士了不起的地方,估計很少有人知道。」

毫不誇張的說,王堅在阿裏的立錐之地,全靠馬雲的這種「任性不解釋」。

於是從此不足為外人道。

迄今為止,王堅都還是一個毀譽參半的人,因為與其不合,不少頂級的技術人才相繼出走,連馬雲也在年會上當著幾千人的面敲打王堅,給他的管理水平打零分,但是另一方面,飽經風霜的阿裏雲終到撥雲見日的時代,它已成為阿裏除電商支柱之外最為突出的新興業務,步履超過騰訊和百度。

不過至少,「騙子」這個詞語的出現頻率倒是低了許多。

2016年10月的雲棲大會,王發布了一本名為《在線》的新書,據說這本書寫了足足四年,幾經易稿,方得始終。

在王堅看來,人類科技在整個二十世紀的閃耀時刻,莫過於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肯尼迪對世界公布要將一個美國人安全的送到月球並無恙返回的宣言。

事實上,「阿波羅計劃」的執行遇到阻力重重,不僅有著宗教力量的幹預——「這是對於上帝的挑釁」——民間亦有強烈的反對聲音,認為政府的公共支出不應只是用來和蘇聯比賽。

然而,讓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腳印的浩大工程——超過兩萬家企業、兩百所大學和八十個科研機構的參與——最終激發了衛星通信、材料科學、無線電制導、計算機、生物醫療等技術的民用化,矽谷的興起亦離不開這種惠及的影響。

王堅說:「這裏面最了不起的就是自信心,這份自信,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其實,在不同的角度來看,「阿波羅計劃」有其「橫看成嶺側成峰」的特點,比如在張維迎和林毅夫剛剛在北大就「產業政策」做出的激辯而言,前者必然認為這是市場經濟的完勝篇章,企業家的逐利居功至偉,而後者則篤定的是沒有美國政府的財政支持,就壓根不會有後來的萬箭齊發。

這種難以輕言是非的論證,同樣符合互聯網企業——尤其是在中國的——對於未來的敬畏。

就像馬雲曾借大數據的話題說三十年後會看到「計劃經濟越來越大」,就引起過不少預料之外的解讀,就像科技文明在歷史上率因「黑天鵝」而突進,但是人們又天然的恐懼「黑天鵝」所帶來的不可預知性。

王堅認為,人類和技術的關系就像「農夫與蛇」,要有足夠的熱愛去捂暖這條蛇,「哪怕它蘇醒以後可能會咬你一口。」

這也是《在線》這本書秉持的基本理念:推測價值,但不判斷價值。

今年以來,「BAT」三足鼎立的格局受到百度的下滑影響開始變得不再穩固,很多評論亦將三家企業的創始人風格進行對比,認為馬化騰和馬雲都有各自的心腹和智囊,唯獨李彥宏是孤家寡人,身邊無才可用。

但馬化騰和馬雲的識人風格,又有迥異之處,張誌東、張小龍都是技術出身,和馬化騰的工程師思維一脈相承,而從江湖拔地而起的馬雲,則尤為青睞學術型的人才,除了王堅這個心理學博士之外,阿裏的「總參謀長」曾鳴也在內部被稱作是「教授」,兢兢業業的為阿裏在理論系統方面砌墻理。

標新立異的故事,只有先說服了自己,才有可能說服他人,當阿裏開始啟動下沈互聯網基礎設施的龐大計劃時,王堅帶領的阿裏雲事業線,成為一條極其重要的主幹道。

這也是王堅反復提到互聯網的發展至今只是「電燈泡被造出來的階段」,所有的互聯網企業對於電能的利用還處於非常初級的位置,但是只要電能持續不斷的被輸送出來,自然不會缺少踴躍的發明者將冰箱、電視、吸塵器等產品源源不斷的帶到這個世界。

顯然,無論怎樣概括中心思想,《在線》的唯一預測就是數據會是未來不可或缺的稀缺能源——它不亞於煤炭和石油的跨時代意義——誰的數據礦場越大,誰就越能展示出強大的競爭優勢。

這並非是石破天驚的結論,卻句句指向數字產業的「無人深空」。

上周在清華的演講中,王堅說麻省理工的教授如果做出來一個研究,清華可能三個月就跟著做出來了,但是如果麻省理工的教授不做這個事情,那麽清華可能三十年也不會做這個研究。

這是一種體制性的落後,而互聯網提供了改寫這種局面的機會。

「電力革命在西方發達國家基本上是同步的,但是只有美國才是最大的贏家,因為商品市場和創新經濟在那裏,所以互聯網也會遵循這個規律,誰發明了它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誰能夠最大程度的利用它。」

當然,可以將這席話,理解為應用互聯網大國的自我激勵。

和大部分長於理論的未來學家不同,結合王堅在阿裏這家公司裏的職位,他不僅可以推敲未來,而且還有能力影響未來,這大概才是最大的「作弊」。

你說對不對?

闌夕-王堅:說服馬雲之後,還要說服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