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測試用例編寫規範

測試用例編寫規範

不同 輸出 相互 安全 邊界情況 輸入 不變 ans 基本



一、測試用例編寫準備

從配置管理員處申請軟件配置:《需求規格說明書》和《設計說明書》;根據需求規格說明書和設計說明書,詳細理解用戶的真正需求,並且對軟件所實現的功能已經準確理解,然後著手制訂測試用例。

二、測試用例制定的原則

測試用例要包括欲測試的功能、應輸入的數據和預期的輸出結果。測試數據應該選用少量、高效的測試數據進行盡可能完備的測試;基本目標是:設計一組發現某個錯誤或某類錯誤的測試數據,測試用例應覆蓋方面:

1、 正確性測試:輸入用戶實際數據以驗證系統是滿足需求規格說明書的要求;測試用 例中的測試點應首先保證要至少覆蓋需求規格說明書中的各項功能,並且正常。

2、 容錯性(健壯性)測試:程序能夠接收正確數據輸入並且產生正確(預期)的輸出, 輸入非法數據(非法類型、不符合要求的數據、溢出數據等),程序應能給出提示 並進行相應處理。把自己想象成一名對產品操作一點也不懂的客戶,在進行任意操作。

3、 完整(安全)性測試:對未經授權的人使用軟件系統或數據的企圖,系統能夠控制的程度,程序的數據處理能夠保持外部信息(數據庫

或文件)的完整。

4、 接口間測試:測試各個模塊相互間的協調和通信情況,數據輸入輸出的一致性和正確性。

5、 數據庫測試:依據數據庫設計規範對軟件系統的數據庫結構、數據表及其之間的數據調用關系進行測試。

6、 邊界值分析法:確定邊界情況(剛好等於、稍小於和稍大於和剛剛大於等價類邊界值),針對我們的系統在測試過程中主要輸入一些合法數據/非法數據,主要在邊界值附近選取。

7、 壓力測試:輸入10條記錄運行各個功能,輸入30條記錄運行,輸入50條記錄運行。。。進行測試。

8、等價劃分:將所有可能的輸入數據(有效的和無效的)劃分成若幹個等價類。

9、錯誤推測:主要是根據測試經驗和直覺,參照以往的軟件系統出現錯誤之處。

10、效率:完成預定的功能,系統的運行時間(主要是針對數據庫而言)。

11、可理解(操作)性:理解和使用該系統的難易程度(界面友好性)。

12、可移植性:在不同操作系統及硬件配置情況下的運行性。

13、回歸測試:按照測試用例將所有的測試點測試完畢,測試中發現的問題開發人員 已經解決,進行下一輪的測試。

14、比較測試:將已經發版的類似產品或原有的老產品與測試的產品同時運行比較,或與已往的測試結果比較 。

說明:針對不同的測試類型和測試階段,測試用例編寫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1、 其中第1、2、6、8、9、13項為模塊(組件、控件)測試、組合(集成)測試、系統測試都涉及並重點測試的方面。

2、 單元(模塊)測試(組件、控件)測試:重點測試第5項。

3、 組合(集成)測試:重點進行接口間數據輸入及邏輯的測試,即第4項。

4、 系統測試:重點測試第3、7、10、11、12、14項。

5、 其中壓力測試和可移植性測試如果是公司的系列產品,可以選用其中有代表性的產品進行一次代表性測試即可。

6、 GMPS基礎測試用例設計完成後,其他
的測試項目只編寫設計與之不同部分的測試用例。

7、 對於每個測試項目測試的測試用例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測試經驗的積累或在測試其他項目發現有測試不充分的測試點時,可以不斷的補充完善測試項目的測試用例。

三、測試用例的填寫

一個軟件系統或項目共用一套完整的測試用例,整個系統測試過程測試完畢,將實際測試結果填寫到測試用例中,操作步驟應盡可能的詳細,測試結論是指最終的測試結果(結論為:通過或不通過)。

測試用例編寫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