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料庫 >200行程式碼輕鬆實現一個簡單的區塊鏈

200行程式碼輕鬆實現一個簡單的區塊鏈

英文原文:Lauri Hartikka

區塊鏈的基礎概念很簡單:一個分散式資料庫,儲存一個不斷加長的 list,list 中包含著許多有序的記錄。然而,在通常情況下,當我們談到區塊鏈的時候也會談起使用區塊鏈來解決的問題,這兩者很容易混淆。像流行的比特幣和以太坊這樣基於區塊鏈的專案就是這樣。“區塊鏈”這個術語通常和像交易、智慧合約、加密貨幣這樣的概念緊緊聯絡在一起。

這就令理解區塊鏈變得不必要得複雜起來,特別是當你想理解原始碼的時候。下面我將通過 200 行 JS 實現的超級簡單的區塊鏈來幫助大家理解它,我給這段程式碼起名為 NaiveChain。

塊結構

第一個邏輯步驟是決定塊結構。為了保證事情儘可能的簡單,我們只選擇最必要的部分:index(下標)、timestamp(時間戳)、data(資料)、hash(雜湊值)和 previous hash(前置雜湊值)。

這個塊中必須能找到前一個塊的雜湊值,以此來保證整條鏈的完整性。

class Block {
  constructor(index,previousHash,timestamp,data,hash) {
    this.index = index;
    this.previousHash = previousHash.toString();
    this.timestamp = timestamp;
    this.data = data;
    this.hash = hash.toString();
  }
}

塊雜湊

為了儲存完整的資料,必須雜湊區塊。SHA-256會對塊的內容進行加密,記錄這個值應該和“挖礦”毫無關係,因為這裡不需要解決工作量證明的問題。

var calculateHash = (index,data) => {
  return CryptoJS.SHA256(index + previousHash + timestamp + data).toString();
};

塊的生成

要生成一個塊,必須知道前一個塊的雜湊值,然後創造其餘所需的內容(= index,hash,data and timestamp)。塊的data部分是由終端使用者所提供的。

var generateNextBlock = (blockData) => {
  var previousBlock = getLatestBlock();
  var nextIndex = previousBlock.index + 1;
  var nextTimestamp = new Date().getTime() / 1000;
  var nextHash = calculateHash(nextIndex,previousBlock.hash,nextTimestamp,blockData);
  return new Block(nextIndex,blockData,nextHash);
};

塊的儲存

記憶體中的Javascript陣列被用於儲存區塊鏈。區塊鏈的第一個塊通常被稱為“起源塊”,是硬編碼的。

var getGenesisBlock = () => {
  return new Block(0,"0",1465154705,"my genesis block!!","816534932c2b7154836da6afc367695e6337db8a921823784c14378abed4f7d7");
};
 
var blockchain = [getGenesisBlock()];

確認塊的完整性

在任何時候都必須能確認一個區塊或者一整條鏈的區塊是否完整。在我們從其他節點接收到新的區塊,並需要決定接受或拒絕它們時,這一點尤為重要。

var isValidNewBlock = (newBlock,previousBlock) => {
  if (previousBlock.index + 1 !== newBlock.index) {
    console.log('invalid index');
    return false;
  } else if (previousBlock.hash !== newBlock.previousHash) {
    console.log('invalid previoushash');
    return false;
  } else if (calculateHashForBlock(newBlock) !== newBlock.hash) {
    console.log('invalid hash: ' + calculateHashForBlock(newBlock) + ' ' + newBlock.hash);
    return false;
  }
  return true;
};

選擇最長的鏈

任何時候在鏈中都應該只有一組明確的塊。萬一衝突了(例如:兩個結點都生成了72號塊時),會選擇有最大數目的塊的鏈。

var replaceChain = (newBlocks) => {
  if (isValidChain(newBlocks) && newBlocks.length > blockchain.length) {
    console.log('Received blockchain is valid. Replacing current blockchain with received blockchain');
    blockchain = newBlocks;
    broadcast(responseLatestMsg());
  } else {
    console.log('Received blockchain invalid');
  }
};

與其他結點的通訊

結點的本質是和其他結點共享和同步區塊鏈,下面的規則能保證網路同步。

當一個結點生成一個新塊時,它會在網路上散佈這個塊。
當一個節點連線新peer時,它會查詢最新的block。
當一個結點遇到一個塊,其index大於當前所有塊的index時,它會新增這個塊到它當前的鏈中,或者到整個區塊鏈中查詢這個塊。

如圖為當節點遵循前文所述協議時會發生的一些典型通訊場景

我沒有采用自動發現peer的工具。peers的位置(URL)必須是手動新增的。

結點控制

在某種程度上使用者必須能夠控制結點。這一點通過搭建一個HTTP伺服器可以實現。

var initHttpServer = () => {
  var app = express();
  app.use(bodyParser.json());
 
  app.get('/blocks',(req,res) => res.send(JSON.stringify(blockchain)));
  app.post('/mineBlock',res) => {
    var newBlock = generateNextBlock(req.body.data);
    addBlock(newBlock);
    broadcast(responseLatestMsg());
    console.log('block added: ' + JSON.stringify(newBlock));
    res.send();
  });
  app.get('/peers',res) => {
    res.send(sockets.map(s => s._socket.remoteAddress + ':' + s._socket.remotePort));
  });
  app.post('/addPeer',res) => {
    connectToPeers([req.body.peer]);
    res.send();
  });
  app.listen(http_port,() => console.log('Listening http on port: ' + http_port));
};

使用者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和結點互動:

  • 列出所有的塊
  • 用使用者提供的內容建立一個新的塊
  • 列出或者新增peers

下面這個Curl的例子就是最直接的控制結點的方法:

#get all blocks from the node
curl http://localhost:3001/blocks

體系結構

需要指出的是,節點實際上展現了兩個web伺服器:一個(HTTP伺服器)是讓使用者控制節點,另一個(Websocket HTTP伺服器)。

NaiveChain的主要組成部分

總結

創造 NaiveChain 的目的是為了示範和學習,因為它並沒有“挖礦”演算法(PoS of PoW),不能被用於公用網路,但是它實現了區塊鏈運作的基本特性。

你可以在 Github 庫中檢視更多的技術細節。 https://github.com/lhartikk/naivechain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幫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