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其它 >《知行-技術人的管理之路》筆記(1)——管理路口的彷徨

《知行-技術人的管理之路》筆記(1)——管理路口的彷徨

迷茫

總有一天,我們會操心未來的職業發展,可當我們眺望遠方的時候,卻怎麼也看不清。35歲以上的碼農都去哪兒了呢?

類別 方向
技術類 架構師
技術專家
管理類 技術管理者
職業經理人
創業類 創始人
技術合夥人
顧問類 投資顧問
管理顧問
轉行類 考入體制內
送快遞、開滴滴

技術類

  • 架構師:著眼於技術之間的銜接搭配,關注業務整體解決方案,承擔一個產品技術方案總設計師的角色。每一個產品背後都有一位或多位技術架構師,關心技術如何更好地服務使用者。
  • 技術專家:著眼於某個專項技術的深度、專業度和精細度。比如,影象技術專家、語音技術專家、機器學習技術專家、推薦演算法專家等。他們是某個特定專業領域的武林高手,但不負責完整技術方案。

管理類

  • 技術管理者:從工程師做到一線技術經理,再慢慢做到技術部門經理,再到技術副總裁,最後到CTO。
  • 職業經理人:這類管理者不限於管理技術類團隊,而是更關注業務,負責一個完整的業務團隊。

創業類

  • 創始人:創業成功後,成為企業家,如馬化騰。失敗了再回公司去寫程式碼。
  • 技術合夥人:以技術管理為公司安邦定國,比如阿里的多隆。

顧問類

  • 投資顧問:做投資人,基於對創業團隊和專案的完整判斷,以資本運作來支援創業公司發展。
  • 管理顧問:提供培訓、諮詢服務,幫助企業做人力發展和組織發展。

轉行類

困惑

到底要不要做管理?做了幾年技術之後,大部分技術人會把“做管理”作為一個重要的選項來考慮。很多時候還沒有仔細考慮,上級就安排你帶團隊。

做管理意味著什麼?踏上管理之路的技術人,要認真審視自己的初衷,它決定了你能在這條路上走多遠、走多好、是否開心。

技術轉管理,以下四種原因最為普遍。

  • 不得已的選擇。比如,“對技術沒有興趣,只能做管理”,“技術不能做一輩子,必須轉管理”,“老闆要求我帶團隊”。
  • 別人眼裡的成功。比如,“做管理帶團隊,別人看來才是優秀和成功的人”。
  • 不辜負組織的期待。比如,“公司需要我帶團隊,這是公司對我的信任,我必須做好”。
  • 對做管理的主觀臆斷。比如,“做管理越晉升越輕鬆,高管不需要坐班”。

無論是上面的哪一類原因,都很難讓你在管理之路上走很遠。上面的四種情況都是“外驅力”範疇,而基於外部推力和誘惑做出的決策,一旦它們不聽使喚,你就不想繼續了。是時候考慮你內在的動力了。

第一,你是否認同管理的價值呢?

招聘面試、輔導員工、向上彙報、開會溝通、流程梳理、資源協調、進度推動、績效評估都是“打雜”的事情,很難從這些工作中獲得價值感和成就感,很多事情是給技術人員打下手、做支援。如果不認為這些工作有價值,就很難做得開心,也很難堅持下去。

第二,你是否對管理充滿熱情,並享受這些工作呢?

你是否主動向上級詢問過團隊的目標呢?你是否主動考慮過新員工該怎麼培養,如何幫助他們成長呢?你是否享受負責一個大專案的協調和推動,而不是自己動手呢?你是否思考過工作流程和機制有沒有疏漏呢?

第三,你是否看重在管理方面的成長呢?

從技術轉到管理,意味著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去學習和訓練,你是否樂在其中?

做管理要擴充的認知和能力很多。

  • 更大的責任。在傳統行業,很多人把晉升理解成擁有更大的權利和更高的地位。而網際網路領域的管理者,意味著要承擔更大的責任,才能實現團隊目標。
  • 更立體的視角。做技術的時候,只要做好上級交代的任務就行了。一旦做管理,需要綜合考慮上級、下級、平級的期待和訴求,來提升看待問題的系統性。這是你喜歡的事情嗎?
  • 更靈活的思維方式。技術工作有很強的確定性思維,靠譜是你的代名詞。管理工作卻充滿著不確定性,甚至是非對錯都不清晰。這對技術管理者來說,思維方式受到很大挑戰。

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上面的挑戰和要求能帶來成長與收穫。

外驅力讓我們做好本職工作,內驅力才能成就卓越。在扣響管理之門之前,有必要審視一下內在動力。

糾結

從技術到管理,大多數人的感受是這樣的:

  • 管理的事兒太雜,沒時間寫程式碼,越來越心虛
  • 做管理要捨棄技術,特別難
  • 不寫程式碼了,感覺吃飯的傢伙丟了
  • 管理工作太瑣碎,離技術越來越遠,個人發展堪憂
  • 管理是一個違揹人性的事情,自己技術越來越差,還要帶領整個技術團隊

上面的煩惱有哪些共同點?是不是轉管理之前沒有仔細瞭解過管理?是不是剛開始做管理,還不能靠管理來安身立命?是不是認為技術才是大本營?

做技術管理,並不會放棄技術,也不能放棄技術,完全放棄技術是做不好技術管理的。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放棄了編碼而已。

做技術的時候,把技術做好就是最大的目標。做了管理之後,需要把技術作為一種手段來看待,它究竟能為目標帶來什麼?這不意味著不需要再關注技術,而是關心的層次不同了——從研究怎麼實現到研究怎麼合理應用了。你要藉助下屬的技術能力去做更大的事了。

作為技術管理者,需要快速掌握更多的技術,並快速判斷該如何搭配使用,需要更高效的學習方式。

對於新技術經理來說,即使做不好管理,也可以回頭。做管理所積累的能力可以遷移到做一個“技術帶頭人”的角色上,練習去做高階工程師或者架構師,嘗試負責一個完整的技術方向。此時,你做管理時鍛鍊的全域性視野、規劃能力、結果導向意識、專案管理方法、協調溝通能力都會派上用場。即便回頭繼續做技術,也不在是原來的做法了,工作升維不可避免,要做好技術帶頭人或者架構師,工作視角也要升級。

憂慮

技術人轉型做管理後,分配在技術上的時間越來越少,而需要做的技術評審和技術決策卻越來越多,對技術判斷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基於這個原因,技術管理者難免產生焦慮。

技術管理者要保持技術判斷力,技術管理者和普通管理者最大的區別就是“技術”二字。正因為這兩個字,讓技術經理不知道該如何兼顧“技術”和“管理”。

所有的判斷,都需要評估。技術判斷力,就是對技術的評估能力。

技術專案結果評估

  • 這是件什麼事情?
  • 希望得到什麼結果?
  • 從哪幾個維度衡量結果?從哪些技術指標驗收成果?

技術可行性評估

  • 能不能做——有沒有能力做到
  • 值不值得——要付出多少成本,是否有足夠的收益(投入的人財物時成本、技術選型成本、問題排查成本、程式碼維護成本、協作成本)

技術風險評估

技術方案帶來的最大損失可能性和邊界是什麼,在什麼情況下發生?技術風險評估要藉助全團隊的技術力量做出準確判斷。

怎麼才能提升技術判斷力呢?

  • 建立技術學習機制。成立一個或幾個核心技術小組,對各個方向的技術保持敏感,小組定期做交流分享。
  • 技術調研立項。對業務有重要價值的技術,可以立項調研,要求專案負責人做調研彙報。
  • 與技術專家交流。厲害的技術人能夠深入淺出地把複雜的技術講明白,多與技術專家交流。

技術管理者擔心技術能力的喪失會讓團隊不服氣、看不起,因為技術人員往往不服管理服大神。如果不能通過技術實力來服眾的話,那麼就要帶著員工做出良好的業績,獲得良好的回報,支援和幫助員工成長,讓員工認可你的價值。

懷疑

不少管理者對自己產生懷疑,覺得不適合做管理,比如:

  • 我是個內向的人,不會慷慨激昂地給大家打雞血,也不夠強勢沒有威嚴
  • 我不喜歡抽菸喝酒扯淡,很難和大家打成一片

類似這樣的疑問很多。他們混淆了領導力風格和領導力水平。高水平的領導者,在風格上可能千差萬別,但都不妨礙他們成為優秀的管理者。

管理風格本質是你和團隊的協作方式。

發號施令型

重事不重人,關注目標和結果,全程指揮,不會親力親為。團隊成員只要做好執行,不要問為什麼。這種風格叫做指令式管理,很難培養團隊的梯隊。

以身作則型

重人不重事,帶頭衝鋒親力親為,在意團隊成員感受,樂於分擔他們的工作。這種風格叫做支援式管理,帶不了大規模團隊。

激發輔導型

重人也重事,關注全域性和方向,在做事上給予教練式輔導和啟發。這種風格叫做教練式管理,個人成長顯著,團隊梯隊也能快速完善,但是對於管理者精力消耗比較大,很難覆蓋到全體成員,只適合核心梯隊的培養。

無為而治型

不重人也不重事,關注目標和結果,不關心過程和人員發展。這種風格叫做授權式管理。對於不成熟的團隊,成員會野蠻生長;對於成熟的團隊,成員會有很好的發揮空間。

風格,是手段層面的東西,評價手段的優劣,要看是否有效。這四類風格無所謂誰好誰壞,在不同場景下,不同的風格有不同的適合度。

心虛

新的技術經理,不自信是普遍情況。遇到挑戰和挫折的時候,容易產生自我懷疑。

  • 這麼點小事都沒處理好,我是不是不適合做管理?
  • 大家對我的方案有異議,是不是不服我?
  • 資歷不如大家老,怎麼去管“老人”呢?
  • 上級期待太高,能做好嗎?

欠缺管理經驗和技能

這是管理者必經階段。剛剛接觸技術工作的時候,也會遇到一些不知所措的問題。不同的是,技術問題有比較標準的答案,通過查詢資料就能解決大部分問題;而管理問題很少有標準答案,很多經驗和技巧是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積累起來的,不確定性很強,這是技術人覺得管理有挑戰的地方。

面對老資格和高能力員工

如果團隊有資歷老能力強的員工,那說明你非常優秀,公司讓你來負責這樣一個團隊。他們的存在讓你有機會做出好業績。

你要做的,不是管束和控制大家,而是引導和支援大家,用大家的力量做出更好的成果,為團隊帶來發展和收益。

揹負了太多期待

建立與上級的溝通通道,定期彙報工作,就已完成的重要工作徵求上級的看法和評價。除了獲取改進建議,還要弄清楚自己擅長的工作方式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