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這個新型 AI 電子器件沒有矽!北航 32 歲教授共同一作,能模擬大腦神經元,還登上了 Science

這個新型 AI 電子器件沒有矽!北航 32 歲教授共同一作,能模擬大腦神經元,還登上了 Science

用鈣鈦礦取代矽研製電子器件,居然還能被用來完成 AI 計算???眾所周知,鈣鈦礦作為一種重要的材料,摻雜後主要用於生產 SCI 及博士論文(手動狗頭)。這次被用在開發新型 AI 電子器件上,還登上了 Science,結果讓人眼前一亮:其心律識別任務的平均效能是傳統硬體的 5.1 倍,並且還能靈活模擬動態網路、降低訓練能耗。

用神經形態計算降能耗

這項研究主要是通過向鈣鈦礦中摻入不同量的氫,來模擬人類神經元活動,從而完成不同機器學習任務。這主要是基於鈣鈦礦自身的特性。鈣鈦礦具備獨特的晶體結構,很容易吸收氫離子。氫離子的加入可以改變材料的導電性,由此也就可以讓材料製備成一種可切換狀態的 AI 電子器件。

在這裡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混合了釹和鎳的鈣鈦礦材料。通過向這一材料中混合不同含量的氫離子,來改變元件的不同狀態,以此實現對大腦神經元活動的模擬。

具體來看,在這種材料中加入大量氫離子後,它的電子最終會轉移到鎳原子上,導致原子電性發生改變,進而影響材料的導電性。這時,施加外部電場可以控制氫的電子轉移;再控制氫的含量,則可以讓該電子元件在 4 種不同模式之間切換。這 4 種模式分別是神經元模式、突觸模式、電阻器模式和記憶電容器模式。

其中,在不摻雜或少量摻雜氫離子的情況下,該材料處於電阻器模式,可以用來儲存和處理資訊。在經過一個電子脈衝刺激後,該硬體可切換到記憶電容器模式。記憶電容器是模仿大腦結構神經網路系統的常見元件。神經元模式會積累多個訊號,此時元件電阻會發生明顯變化,可以模擬人類大腦神經元被刺激時的活動狀態。突觸模式則是根據神經元訊號的強度來轉換輸入。

之所以會想到向鈣鈦礦這種材料中摻入氫,是因為研究人員想要利用神經擬態計算來構建這一新器件。這是一種不同於普通馮・諾依曼計算體系的結構,它主要通過模擬人腦神經元和突觸的活動來完成機器學習任務。它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降低計算能耗,這對於解決未來更復雜、更大規模的 AI 計算具有重大意義。由此一來,在進行 AI 計算時,便無需在硬體上啟用、關閉不同的部分,只需控制硬體調整到相應模式即可。研究人員還表示,這種電子器件的內部是亞穩定狀態,可以保持 6 個月不用替換氫離子。

實驗結果

那麼,這種硬體在不同神經網路中的表現如何?就成為了驗證其效能的關鍵。在這裡,研究人員使用了兩個神經網路作為測試。

第一個是一種儲層計算網路,這是一種模擬人類大腦運作方式的機器學習系統。它的運作過程是將資訊輸入到一個儲層,其中的資料以各種方式連線在一起,然後這些資料再被送出儲層進行分析。由此一來,該網路也就無需預訓練大量資料,僅對輸出前的最後一層網路做梯度下降即可。其中的關鍵儲層,將分別用此次提出的新電子器件和傳統硬體來完成運算。

與傳統理論儲層和實驗儲層相比,這種新型儲層(H-NNO)在 MINIST(手寫數字識別)、SpokenDight(音訊數字識別)、ECGHeartBeat(心率識別)三個任務上都能使用更少的裝置、實現相同的效能。平均效能則分別高出 1.4 倍、1.2 倍和 5.1 倍。

此外,基於這一新型電子器件設計的動態神經網路,在處理增量學習上的表現也非常好。如下網路(GWR)是一個可以識別紅鳥、黃鳥的系統。理想狀態下,當網路檢測到新型別(藍鳥)的輸入時,系統會通過增加節點的方式來擴大網路規模。

如果其中任何一類動物長時間沒有出現在輸入中,其對應的節點也會隨之關閉,以此來節省能耗。

研究人員繼續使用了手寫數字識別這一資料集來進行測試。首先,他們讓網路識別 0-4 範圍內的數字。然後將範圍擴大到 0-9 訓練一段時間,之後再只識別 0-4。結果顯示,隨著後來 5-9 的數字不再出現,網路中的相關節點也在逐漸關閉。下圖 i-iii 中,數字表示對應開啟節點,黑色區域則表示關閉的節點。

再將這一動態神經網路與靜態網路對比,研究人員發現在增量學習場景下,對於 MNIST、CUB-200 兩個資料集,動態網路的表現都更好。從如下圖 B-E 中可以看到,在 MINIST 資料集測試中,動態網路最終準確性是靜態網路的 2.1 倍;資料集 CUB-200 的最終準確性則是靜態網路的 2.5 倍。

北航張海天教授為共同一作及通訊作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張海天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一作及通訊作者。

他博士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2018 年獲得美國吉爾佈雷斯學者基金(Gilbreth Research Fellow),於普渡大學工程院開展獨立研究工作(合作教授:Shriram Ramanathan 以及 Kaushik Roy)。去年 9 月,張海天全職加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主要研究領域為功能相變材料的調控及神經計算學器件應用、磁性功能材料、奈米材料等。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j7943

參考連結:

https://arstechnica.com/science/2022/02/hydrogen-soaked-crystal-lets-neural-networks-expand-to-match-a-probl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