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卸任阿里音樂董事,做得好音樂的高曉鬆,沒做好生意

卸任阿里音樂董事,做得好音樂的高曉鬆,沒做好生意

2015 年,意氣風發的高曉鬆帶著宋柯,向國內音樂市場描繪著阿里音樂廣闊的市場前景。估計連高才博學的高曉鬆自己都沒能想到,自己不但沒能為阿里音樂贏下「600 億」的音樂市場,在 6 年後更是「慘淡離場」,以卸任董事的方式離開自己在中國音樂市場的「滑鐵盧」—— 根據公開資料,高曉鬆在 2021 年 3 月 16 不再擔任阿里音樂董事,至此高曉鬆與阿里音樂之間也只剩下 5% 的股權關係

回顧高曉鬆掌舵下阿里音樂做過種種商業決定,不難發現阿里音樂的動向很好地佐證了外界對高曉鬆的評價 ——「合格的文人,不合格的商人」。我的意思並不是說高曉鬆「眼高手低」、「嘴上全是主義、心裡都是生意」。在我看來高曉鬆之所以沒能帶著阿里音樂走向輝煌,恰恰是因為高曉鬆一直以「音樂人」的身份,打造著他心目中的「音樂王國」。

或者換句話說:理想化的高曉鬆,沒能等到適合他的時代。

高曉鬆為阿里音樂帶來了什麼?

時間撥回到 2014 年,當時國內音樂市場正處於「風暴前的平靜」:明面上 QQ 音樂、網易雲音樂等流媒體音樂軟體都在想盡辦法擴大自己的曲庫,以一站式音樂為賣點提升自己的使用者量,並通過收藏歌單與智慧推薦演算法挽留自己的使用者。在平靜的水面下,這些有危機意識的流媒體軟體已經敏銳地察覺到音樂版權的重要性,並與唱片公司達成版權合作。但在使用者看來,這些品牌之所以購買海外公司的音樂版權,與其說是為了擴張自己的曲庫,倒不如是為了日後能以「侵權」為由,強制下架友商曲庫中的歌曲。

2015 年 7 月,有關部門釋出的《關於責令網路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正式拉開了「版權爭霸」的序幕。從網易到騰訊,幾乎所有流媒體軟體都在揮舞著版權大旗,「下架」友商曲目。我們今天的主角也沒能免俗:為了保證蝦米音樂與天天動聽使用者還「有歌可聽」,阿里音樂也與環球、索尼、華納等國內外唱片公司合作,擴張著自己的「軍火庫」。

但對於有著音樂人背景的高曉鬆來說,充滿商業化氣息的「版權之爭」並不是解決國內音樂市場亂象的最優解。艾瑞集團的《中國音樂產業發展研究報告 —— 數字篇》的資料顯示:2015 年中國音樂產業數字收入的規模達到 53.5 億元,但其中數字音樂市場規模僅 18.8 億元,線上 K 歌的規模更是隻有 8.1 億元。這 53.5 億的龐大市場規模中,有接近一半來自泛娛樂音樂直播市場。

也就是說「版權」只能解決阿里音樂與音樂人「一時的溫飽」,阿里音樂與音樂人如果想贏得更廣闊的發展前景,還需要實現音樂產業的聚合。或者用樂視的話來說 —— 阿里音樂需要「生態化反」。

阿里星球是「第一塊骨牌」

於是在 2016 年 4 月 15 日,阿里音樂整合了來自天天動聽與蝦米音樂的資源,隆重推出了全新音樂產品 —— 阿里星球。從現在的角度看,這個匯聚了音樂播放、粉絲社交、直播甚至是演出票務的平臺完全稱得上是音樂界的「超級應用」,無論是音樂人還是樂迷都能在阿里星球得到一站式的數字音樂服務。恰逢 2016 年三大運營都在積極推進 4G 網路建設,移動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也為阿里星球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網路技術已經成熟,借殼天天動聽也能從一定程度上緩解專案冷啟動的尷尬境地,阿里星球的啟動已經匯聚了「天時地利」,只差「人和」就能成功實現「生態化反」。

但問題恰好就出在「人和」上:阿里星球對天天動聽的功能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動,將天天動聽老使用者對天天動聽「最後的牽掛」一筆勾銷,直接促使天天動聽老使用者轉向其他音樂平臺。表面上看這是阿里星球「不尊重老使用者」的必然結果,回過頭來看,阿里星球這樣的「趕客」行為歸根結底其實是「使用者教育」缺失帶來的後果。2021 年的我們都知道多渠道聚合是數字內容未來的發展趨勢,當時高曉鬆與阿里音樂也知道,不過當時的使用者不知道。

錯在「太超前」

「使用者教育」的缺失讓阿里星球損失了大量潛在使用者,為了彌補巨大的使用者空缺,阿里星球把目光放到了全新的粉絲群體上。作為音樂領域全渠道聚合者,阿里星球可以一站式滿足「迷弟迷妹」們追星需求。李易峰、宋仲基在阿里星球上的見面會活動,就是阿里星球轉戰粉絲市場的證明。

但我們都知道,粉絲之所以下載安裝阿里星球,並非發自內心的認可阿里星球的產品理念,只不過是因為明星在這個平臺做活動而已。由明星帶來的流量來得快、去得更快,僅靠「串場走穴」的明星無法為產品帶來足夠的使用者黏性,自然也無法帶來長久的使用者活躍度。

作為一個「生態平臺」而不是「流媒體平臺」,無法留住使用者意味著無法承擔「分發」的職責,自然也吸引不來創作者。沒有創作者做核心,阿里星球自然也無法提供「引力」吸引使用者。儘管高曉鬆一手建立了理念超前的阿里星球,最終阿里音樂還是需要和其他「過時」的流媒體軟體一樣,重金購買音樂版權。

但在阿里構建「星球」的同時,其他品牌已經早早拿下足夠多的音樂版權,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版權壁壘。對錯失購買版權最佳時機的阿里星球來說,停止服務可能是最好的止損方式。

在天天動聽、阿里星球與蝦米音樂相繼停止服務後,高曉鬆在阿里音樂的去留已經沒有了懸念:手中的籌碼已經用盡,即使在牌桌上「打紅了眼」也沒有意義。相比於高曉鬆時代的阿里音樂,朱順炎上臺後的阿里音樂與其說是「音樂」公司,反而更像是阿里文娛內負責與阿里注資音樂品牌對接的專屬部門。

至於高曉鬆的「音樂聚合夢」,其實早在 2016 年就和「阿里星球」一起消失在網際網路漫漫長河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