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現在 App 更新太頻繁了,也太大了

現在 App 更新太頻繁了,也太大了

上週微信剛剛更新了8.0 版本,帶來新的表情、狀態、音樂 MV 等玩法,直到現在關於它的討論還頻繁登上熱搜。雖然很多人抱怨已久的功能並沒有得到解決,但這次的 8.0 更新變化著實不小。

不過微信的更新說明卻寫得十分佛系,「更新了若干功能」。

恐怕也只有微信這種量級的 App 才能如此「任性」,不需要用花哨的文案吸引人。畢竟如果你不更新的話,甚至不知道群裡亂髮表情的那群人在幹什麼,你以為他們瘋了,他們以為你斷網了。

越更新越難用?

如果你是和我一樣的重度手機使用者,那每天光是更新 App 就會耗費很多流量。由於職業需要,我並沒有開啟自動更新,而是每隔三天或者一週,統一去手動更新,通常情況下數量都在 30-80 個。這很解壓,也很讓人費解,這麼頻繁的更新,究竟更新了啥?

相信很多人也是同樣的感受,每天手機裡的 App 更新一大堆,但好像並沒有帶來什麼實際用處,甚至還會讓手機變卡。如果你使用的是舊機型,安裝包不斷變大,那遲早有一天硬體會承載不了軟體的需求,甚至會因為瞬時資料寫入量過大,系統卡死。就功能來說,很多工具型 App 當前已經足夠用,再更新反而是「負優化」,不是加廣告就是改變使用習慣,而很多人並不喜歡這種變化。

於是網際網路上也就留下了不少關於歷史版本的傳說,比如無廣告、下載快的迅雷極速版(官方已下架),4.7 版本之前的百度網盤(那會兒還叫百度雲管家)。我前段時間還花很長時間去找「支援在已關注店鋪中搜索寶貝」的淘寶版本,不過並沒有找到,當時可能是灰度測試。

軟體體驗回不去

現在手機生態都比較完善,人們很少再使用第三方應用商店,比較安心的歷史版本下載可以去豌豆莢。不過很多太老的版本,即使找到安裝包,也不一定適配新手機。就算安裝成功,很多 API 介面已經停止服務,無法使用。

這就說到另外一個話題,熟悉極客之選的讀者應該都看過「極客博物館」這個系列,我們喜歡講老產品、老故事,但如果想重現當年的場景,實際上硬體和軟體是分不開的。很可惜,一些老產品我們能通過各種渠道搞到手,但軟體體驗已經難以複製。相比起數碼產品的停產,有時候軟體產品的下線更讓人懷念。

有更新,才有「錢景」

對於大多數 App 來說,不斷推出新版本有它們的考量,最基本的是修 bug,新的手機發布也需要去適配 UI。有的 App 即使不是長期更新,也會每年隨著 Android、iOS 大版本更新,去統一維護一下。

當然更多的更新是在推出新功能,使用者不斷嘗試,平臺累積資料,才能更好地迭代升級(賺更多的錢)。所以你會看到有些 App 的更新說明寫得十分俏皮,一開啟就推送更新通知,甚至幫你直接下載好安裝包,目的都是吸引你儘快升級。

有些就比較敷衍了,比如像微信這樣,類似的更新說明你應該在很多 App 都看到過。最先開始這樣做的是 Instagram,當年移動網際網路崛起,拍照 App 火熱,Instagram 的更新十分頻繁,沒什麼實際功能,就是提升流暢度。於是為了省事兒,他們就想出這種概括性的表達,「此更新包含一些錯誤修復和效能提升」,之後被其它 App 沿用。(資訊來自:《解密 Instagram》)

整點有用的

現在的 App 更新太頻繁了,也太大了(雖然蘋果直到 iOS 13 才放開 200M 資料下載限制,微信現在還說自己「小而美」)。其實費流量倒是其次,主要是有很多無意義的更新,純營銷性質。比如每年雙十一等各種購物節,電商 App 集體換圖示,安卓的話還好,可以手動換圖示。蘋果其實也提供了手動換圖示的介面,不過電商 App 當然不會給你這個選擇。

小程式一定程度上分擔了 App 冗雜的壓力,一些低頻的長尾剛需 App 不需要頻繁更新,可以用小程式代替。軟體也有各種輕量版、極速版可以選擇,當然這是另一個話題,我們可以下次再聊。

每天手動去更新 App,觀察它們有哪些升級,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樂趣。但過於頻繁的更新也會讓這個過程變得無趣,希望以後能多整點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