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實用技巧 >34丨關於Linux網路,你必須知道這些(下)

34丨關於Linux網路,你必須知道這些(下)

上一節,學習了 Linux 網路的基礎原理。簡單回顧一下,Linux 網路根據 TCP/IP 模型,構建其網路協議棧。TCP/IP 模型由應用層、傳輸層、網路層、網路介面層等四層組成,這也是 Linux 網路棧最核心的構成部分。 應用程式通過套接字介面傳送資料包時,先要在網路協議棧中從上到下逐層處理,然後才最終送到網絡卡傳送出去;而接收資料包時,也要先經過網路棧從下到上的逐層處理,最後送到應用程式。 瞭解 Linux 網路的基本原理和收發流程後,你肯定迫不及待想知道,如何去觀察網路的效能情況。具體而言,哪些指標可以用來衡量 Linux 的網路效能呢?

效能指標

實際上,我們通常用頻寬、吞吐量、延時、PPS(Packet Per Second)等指標衡量網路的效能。
  • 頻寬,表示鏈路的最大傳輸速率,單位通常為 b/s (位元 / 秒)。
  • 吞吐量,表示單位時間內成功傳輸的資料量,單位通常為 b/s(位元 / 秒)或者 B/s(位元組 / 秒)。吞吐量受頻寬限制,而吞吐量 / 頻寬,也就是該網路的使用率。
  • 延時,表示從網路請求發出後,一直到收到遠端響應,所需要的時間延遲。在不同場景中,這一指標可能會有不同含義。比如,它可以表示,建立連線需要的時間(比如 TCP 握手延時),或一個數據包往返所需的時間(比如 RTT)。
  • PPS,是 Packet Per Second(包 / 秒)的縮寫,表示以網路包為單位的傳輸速率
    。PPS 通常用來評估網路的轉發能力,比如硬體交換機,通常可以達到線性轉發(即 PPS 可以達到或者接近理論最大值)。而基於 Linux 伺服器的轉發,則容易受網路包大小的影響。
除了這些指標,網路的可用性(網路能否正常通訊)、併發連線數(TCP 連線數量)、丟包率(丟包百分比)、重傳率(重新傳輸的網路包比例)等也是常用的效能指標。 接下來,請你開啟一個終端,SSH 登入到伺服器上,然後跟我一起來探索、觀測這些效能指標。

網路配置

分析網路問題的第一步,通常是檢視網路介面的配置和狀態。你可以使用 ifconfig 或者 ip 命令,來檢視網路的配置。我個人更推薦使用 ip 工具,因為它提供了更豐富的功能和更易用的介面。 ifconfig 和 ip 分別屬於軟體包 net-tools 和 iproute2,iproute2 是 net-tools 的下一代。通常情況下它們會在發行版中預設安裝。但如果你找不到 ifconfig 或者 ip 命令,可以安裝這兩個軟體包。 以網路介面 eth0 為例,你可以執行下面的兩個命令,檢視它的配置和狀態:
$ ifconfig eth0
eth0: flags=4163<UP,BROADCAST,RUNNING,MULTICAST> mtu 1500
      inet 10.240.0.30 netmask 255.240.0.0 broadcast 10.255.255.255
      inet6 fe80::20d:3aff:fe07:cf2a prefixlen 64 scopeid 0x20<link>
      ether 78:0d:3a:07:cf:3a txqueuelen 1000 (Ethernet)
      RX packets 40809142 bytes 9542369803 (9.5 GB)
      RX errors 0 dropped 0 overruns 0 frame 0
      TX packets 32637401 bytes 4815573306 (4.8 GB)
      TX errors 0 dropped 0 overruns 0 carrier 0 collisions 0
$ ip -s addr show dev eth0
2: eth0: <BROADCAST,MULTICAST,UP,LOWER_UP> mtu 1500 qdisc mq state UP group default qlen 1000
  link/ether 78:0d:3a:07:cf:3a brd ff:ff:ff:ff:ff:ff
  inet 10.240.0.30/12 brd 10.255.255.255 scope global eth0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inet6 fe80::20d:3aff:fe07:cf2a/64 scope link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RX: bytes packets errors dropped overrun mcast
   9542432350 40809397 0       0       0       193
  TX: bytes packets errors dropped carrier collsns
   4815625265 32637658 0       0       0       0
你可以看到,ifconfig 和 ip 命令輸出的指標基本相同,只是顯示格式略微不同。比如,它們都包括了網路介面的狀態標誌、MTU 大小、IP、子網、MAC 地址以及網路包收發的統計資訊。 這些具體指標的含義,在文件中都有詳細的說明,不過,這裡有幾個跟網路效能密切相關的指標,需要你特別關注一下。 第一,網路介面的狀態標誌。ifconfig 輸出中的 RUNNING ,或 ip 輸出中的 LOWER_UP ,都表示物理網路是連通的,即網絡卡已經連線到了交換機或者路由器中。如果你看不到它們,通常表示網線被拔掉了。 第二,MTU 的大小。MTU 預設大小是 1500,根據網路架構的不同(比如是否使用了 VXLAN 等疊加網路),你可能需要調大或者調小 MTU 的數值。 第三,網路介面的 IP 地址、子網以及 MAC 地址。這些都是保障網路功能正常工作所必需的,你需要確保配置正確。 第四,網路收發的位元組數、包數、錯誤數以及丟包情況,特別是 TX 和 RX 部分的 errors、dropped、overruns、carrier 以及 collisions 等指標不為 0 時,通常表示出現了網路 I/O 問題。其中:
  • errors 表示發生錯誤的資料包數,比如校驗錯誤、幀同步錯誤等;
  • dropped 表示丟棄的資料包數,即資料包已經收到了 Ring Buffer,但因為記憶體不足等原因丟包;
  • overruns 表示超限資料包數,即網路 I/O 速度過快,導致 Ring Buffer 中的資料包來不及處理(佇列滿)而導致的丟包;
  • carrier 表示發生 carrirer 錯誤的資料包數,比如雙工模式不匹配、物理電纜出現問題等;
  • collisions 表示碰撞資料包數。

套接字資訊

ifconfig 和 ip 只顯示了網路介面收發資料包的統計資訊,但在實際的效能問題中,網路協議棧中的統計資訊,我們也必須關注。你可以用 netstat 或者 ss ,來檢視套接字、網路棧、網路介面以及路由表的資訊。 我個人更推薦,使用 ss 來查詢網路的連線資訊,因為它比 netstat 提供了更好的效能(速度更快)。 比如,你可以執行下面的命令,查詢套接字資訊:
# head -n 3 表示只顯示前面 3 行
# -l 表示只顯示監聽套接字
# -n 表示顯示數字地址和埠 (而不是名字)
# -p 表示顯示程序資訊
$ netstat -nlp | head -n 3
Active Internet connections (only servers)
Proto Recv-Q Send-Q Local Address           Foreign Address         State       PID/Program name
tcp        0      0 127.0.0.53:53           0.0.0.0:*               LISTEN      840/systemd-resolve
 
# -l 表示只顯示監聽套接字
# -t 表示只顯示 TCP 套接字
# -n 表示顯示數字地址和埠 (而不是名字)
# -p 表示顯示程序資訊
$ ss -ltnp | head -n 3
State    Recv-Q    Send-Q        Local Address:Port        Peer Address:Port
LISTEN   0         128           127.0.0.53%lo:53               0.0.0.0:*        users:(("systemd-resolve",pid=840,fd=13))
LISTEN   0         128                 0.0.0.0:22               0.0.0.0:*        users:(("sshd",pid=1459,fd=3))
netstat 和 ss 的輸出也是類似的,都展示了套接字的狀態、接收佇列、傳送佇列、本地地址、遠端地址、程序 PID 和程序名稱等。 其中,接收佇列(Recv-Q)和傳送佇列(Send-Q)需要你特別關注,它們通常應該是 0。當你發現它們不是 0 時,說明有網路包的堆積發生。當然還要注意,在不同套接字狀態下,它們的含義不同。 當套接字處於連線狀態(Established)時,
  • Recv-Q 表示套接字緩衝還沒有被應用程式取走的位元組數(即接收佇列長度)。
  • 而 Send-Q 表示還沒有被遠端主機確認的位元組數(即傳送佇列長度)。
當套接字處於監聽狀態(Listening)時,
  • Recv-Q 表示 syn backlog 的當前值。
  • 而 Send-Q 表示最大的 syn backlog 值。
而 syn backlog 是 TCP 協議棧中的半連線佇列長度,相應的也有一個全連線佇列(accept queue),它們都是維護 TCP 狀態的重要機制。 顧名思義,所謂半連線,就是還沒有完成 TCP 三次握手的連線,連線只進行了一半,而伺服器收到了客戶端的 SYN 包後,就會把這個連線放到半連線佇列中,然後再向客戶端傳送 SYN+ACK 包。 而全連線,則是指伺服器收到了客戶端的 ACK,完成了 TCP 三次握手,然後就會把這個連線挪到全連線佇列中。這些全連線中的套接字,還需要再被 accept() 系統呼叫取走,這樣,伺服器就可以開始真正處理客戶端的請求了。

協議棧統計資訊

類似的,使用 netstat 或 ss ,也可以檢視協議棧的資訊:
$ netstat -s
...
Tcp:
    3244906 active connection openings
    23143 passive connection openings
    115732 failed connection attempts
    2964 connection resets received
    1 connections established
    13025010 segments received
    17606946 segments sent out
    44438 segments retransmitted
    42 bad segments received
    5315 resets sent
    InCsumErrors: 42
...
 
$ ss -s
Total: 186 (kernel 1446)
TCP:   4 (estab 1, closed 0, orphaned 0, synrecv 0, timewait 0/0), ports 0
 
Transport Total     IP        IPv6
*      1446      -         -
RAW      2         1         1
UDP      2         2         0
TCP      4         3         1
...
這些協議棧的統計資訊都很直觀。ss 只顯示已經連線、關閉、孤兒套接字等簡要統計,而 netstat 則提供的是更詳細的網路協議棧資訊。 比如,上面 netstat 的輸出示例,就展示了 TCP 協議的主動連線、被動連線、失敗重試、傳送和接收的分段數量等各種資訊。

網路吞吐和 PPS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如何檢視系統當前的網路吞吐量和 PPS。在這裡,我推薦使用我們的老朋友 sar,在前面的 CPU、記憶體和 I/O 模組中,我們已經多次用到它。 給 sar 增加 -n 引數就可以檢視網路的統計資訊,比如網路介面(DEV)、網路介面錯誤(EDEV)、TCP、UDP、ICMP 等等。執行下面的命令,你就可以得到網路介面統計資訊:
# 數字 1 表示每隔 1 秒輸出一組資料
$ sar -n DEV 1
Linux 4.15.0-1035-azure (ubuntu)     01/06/19     _x86_64_    (2 CPU)
 
13:21:40        IFACE   rxpck/s   txpck/s    rxkB/s    txkB/s   rxcmp/s   txcmp/s  rxmcst/s   %ifutil
13:21:41         eth0     18.00     20.00      5.79      4.25      0.00      0.00      0.00      0.00
13:21:41      docker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13:21:41           lo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這兒輸出的指標比較多,我來簡單解釋下它們的含義。
  • rxpck/s 和 txpck/s 分別是接收和傳送的 PPS,單位為包 / 秒。
  • rxkB/s 和 txkB/s 分別是接收和傳送的吞吐量,單位是 KB/ 秒。
  • rxcmp/s 和 txcmp/s 分別是接收和傳送的壓縮資料包數,單位是包 / 秒。
  • %ifutil 是網路介面的使用率,即半雙工模式下為 (rxkB/s+txkB/s)/Bandwidth,而全雙工模式下為 max(rxkB/s, txkB/s)/Bandwidth。
其中,Bandwidth 可以用 ethtool 來查詢,它的單位通常是 Gb/s 或者 Mb/s,不過注意這裡小寫字母 b ,表示位元而不是位元組。我們通常提到的千兆網絡卡、萬兆網絡卡等,單位也都是位元。如下你可以看到,我的 eth0 網絡卡就是一個千兆網絡卡:
$ ethtool eth0 | grep Speed
    Speed: 1000Mb/s

連通性和延時

最後,我們通常使用 ping ,來測試遠端主機的連通性和延時,而這基於 ICMP 協議。比如,執行下面的命令,你就可以測試本機到 114.114.114.114 這個 IP 地址的連通性和延時:
# -c3 表示傳送三次 ICMP 包後停止
$ ping -c3 114.114.114.114
PING 114.114.114.114 (114.114.114.114) 56(84) bytes of data.
64 bytes from 114.114.114.114: icmp_seq=1 ttl=54 time=244 ms
64 bytes from 114.114.114.114: icmp_seq=2 ttl=47 time=244 ms
64 bytes from 114.114.114.114: icmp_seq=3 ttl=67 time=244 ms
 
--- 114.114.114.114 ping statistics ---
3 packets transmitted, 3 received, 0% packet loss, time 2001ms
rtt min/avg/max/mdev = 244.023/244.070/244.105/0.034 ms
ping 的輸出,可以分為兩部分。
  • 第一部分,是每個 ICMP 請求的資訊,包括 ICMP 序列號(icmp_seq)、TTL(生存時間,或者跳數)以及往返延時。
  • 第二部分,則是三次 ICMP 請求的彙總。
比如上面的示例顯示,傳送了 3 個網路包,並且接收到 3 個響應,沒有丟包發生,這說明測試主機到 114.114.114.114 是連通的;平均往返延時(RTT)是 244ms,也就是從傳送 ICMP 開始,到接收到 114.114.114.114 回覆的確認,總共經歷 244ms。

小結

我們通常使用頻寬、吞吐量、延時等指標,來衡量網路的效能;相應的,你可以用 ifconfig、netstat、ss、sar、ping 等工具,來檢視這些網路的效能指標。 在下一節中,我將以經典的 C10K 和 C100K 問題,帶你進一步深入 Linux 網路的工作原理。 思考 最後,我想請你來聊聊,你理解的 Linux 網路效能。你常用什麼指標來衡量網路的效能?又用什麼思路分析相應效能問題呢?你可以結合今天學到的知識,提出自己的觀點。 歡迎在留言區和我討論,也歡迎你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你的同事、朋友。我們一起在實戰中演練,在交流中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