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華為徐直軍:新基建不能一哄而上,需要克服諸多誤區

華為徐直軍:新基建不能一哄而上,需要克服諸多誤區

10 月 12 日晚間訊息,在今日開幕的第三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華為副董事長徐直軍在主論壇中提出,展望未來,技術和應用融合將產生能量聚變效應,新的發展機遇就在眼前,華為將積極投身到數字中國建設大業中去,相信國家經濟雙迴圈發展的目標也一定會勝利實現。

徐直軍表示,新基建的突出特點就是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因此是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路徑,新基建以資訊科技為基礎,是推動數字經濟的重要動力。近期看,新基建可以穩經濟,穩增長;長遠看,新基建作為資訊社會的基石,可以激發更多新需求,創造更多新業態,釋放更多動力和潛力,推動經濟升級,為千行百業的數字化轉型、大中小城市的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但他指出,在闊步前進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誤區,如新基建一哄而上,而不從長計議、統籌考量,重建設而輕運營,重技術而輕應用,重硬體而輕軟體,重短期而輕長期等,這些問題有很強的共性,需要及時解決,方能加快數字中國的建設程序。

在資料中心方面,這些年各地都在建資料中心。但他認為,資料中心建設不能一哄而上,因為它不同於傳統的基礎設施建設。雲端計算的資料中心的建設,建設的時候要講究條件,比如建設地的溫度、地質條件和服務使用者的距離等,還要關注最核心的要素,如用電成本等。

就政府來講,圍繞政府的應用建資料中心,從技術角度來講每一個省建一個數據中心就夠了,考慮到國內的財政體制,每一個地市建一個數據中心也足夠了。不應該走向每個區、每個縣都建資料中心,因為資料中心要強調共享和集約效益,有些資料中心將來根本無法實現它的投資價值。

就企業來講,每一個企業都會基於自己客戶的需求,基於自身的發展去規劃建設自己的資料中心。比如華為雲選擇了貴陽和烏蘭察布作為一級資料中心建設點,一方面貴陽可以覆蓋華中、華南和西南,烏蘭察布可以覆蓋華北和東北;同時貴陽和烏蘭察布的氣候適宜、資源豐富,烏蘭察布全年平均氣溫只有 4.3 攝氏度,貴陽水電充足、便宜,還有很多恆溫恆溼的山洞,在這裡建設資料中心可以降低用電成本。

在智慧城市方面,一是需要解決智慧城市運營商這個角色的問題,沒有智慧城市運營商來負責投資、建設、持續運營,智慧城市很難持續發展、持續提供服務;智慧城市的關鍵不在於建設,而是要在整個生命週期內通過持續運營來發揮價值。

他表示,建資料中心支援和承載智慧城市並不難,無非是買點伺服器,買點儲存,建一個數據中心機房。關鍵在於應用,應用才是解決每一個城市各行各業智慧化的關鍵,也是真正帶來價值的關鍵。而所有應用是靠軟體來完成的,但我們國家普遍對軟體的價值不認可,對軟體購買的模式,一直沒達成共識。如果不尊重軟體的價值,不對購買軟體找到一個合理的商業模式,我們的應用軟體根本沒法發展,也不可持續。

在 AI 方面,人臉識別尤為應用廣泛,但不能僅僅停留在人臉識別上,AI 的價值絕不僅限於此。他認為,AI 不僅能解決人的效率問題,還能更好地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生產效率,AI 與各行各業的深度結合,要進入生產流程,進入生產環節,才能發揮更大的價值。

以下為徐直軍演講全文:

尊敬的王書記、各位領導、女士們、先生們、線上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興相聚在美麗的福州,共話數字中國建設大計。早在 2000 年,數字福建戰略出臺,這成為了數字中國的思想源頭和實踐起點。彈指一揮間,20 年後的今天,著眼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等變化,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數字中國建設更將成為這次國家發展戰略調整成功的必要條件,數字政府、數字社會是我國經濟雙迴圈發展戰略的保障,數字經濟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雙迴圈的重要抓手。無論在消費領域還是在生產製造領域,因為跨越時空,數字技術使得傳統服務業可以服務的範圍更大、服務的消費者更多,從而有更好的規模經濟性;數字技術也促使各類生產性服務業可貿易程度顯著提高、貿易成本顯著降低;因此促進經濟迴圈在更大的範圍內以更高效率進行,為中國也為全球提供更多發展機遇,從而可以大大加快雙迴圈發展格局的發展。

今年 4 月,國家發改委為數字經濟發展按下了 “快進鍵”,明確加快三個方面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就是資訊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新基建的突出特點就是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因此是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路徑,新基建以資訊科技為基礎,是推動數字經濟的重要動力。近期看,新基建可以穩經濟,穩增長;長遠看,新基建作為資訊社會的基石,可以激發更多新需求,創造更多新業態,釋放更多動力和潛力,推動經濟升級,為千行百業的數字化轉型、大中小城市的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華為 30 多年來致力於提供資訊通訊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聚焦聯接、計算、雲服務、AI 等領域,以助力客戶數字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為己任;展望未來,技術和應用融合將產生能量聚變效應,新的發展機遇就在眼前,華為將積極投身到數字中國建設大業中去,相信國家經濟雙迴圈發展的目標也一定會勝利實現。在闊步前進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誤區,如新基建一哄而上,而不從長計議、統籌考量,重建設而輕運營,重技術而輕應用,重硬體而輕軟體,重短期而輕長期等,這些問題有很強的共性,需要及時解決,方能加快數字中國的建設程序。下面我結合大會創新與智慧的主題,就資料中心、智慧城市和人工智慧,談談我的看法。

我首先講講資料中心,這些年看到,各地都在建資料中心。我認為,資料中心建設不能一哄而上,因為它不同於傳統的基礎設施建設。到今天為止,我們講的資料中心建設,應該指的是雲端計算的資料中心建設。而云計算的資料中心的建設,建設的時候要講究條件,比如建設地的溫度、地質條件和服務使用者的距離等,還要關注最核心的要素,如用電成本等。在寬頻網路、光纖網路遍地存在的情況下,其實在一定範圍之內,資料中心的建設是不受距離限制的。

就政府來講,都非常關注資料中心的建設。其實圍繞政府的應用建資料中心,從技術角度來講,每一個省建一個數據中心就夠了,考慮到我們國家的財政體制,每一個地市建一個數據中心也足夠了。我們不應該走向每個區、每個縣都建資料中心,因為資料中心要強調它的共享,強調它的規模效益,強調它的集約效益,不要都建資料中心,有些資料中心將來根本無法實現它的投資價值。

就企業來講,每一個企業都會基於自己客戶的需求,基於自身的發展去規劃建設自己的資料中心。華為云為廣大的使用者提供服務,在資料中心建設上經過綜合考察,選擇了貴陽和烏蘭察布作為一級資料中心建設點,貴陽可以覆蓋華中、華南和西南,烏蘭察布可以覆蓋華北和東北,能滿足這些區域客戶的需求;貴陽和烏蘭察布的氣候適宜、資源豐富,烏蘭察布全年平均氣溫只有 4.3 攝氏度,貴陽水電充足、便宜,還有很多恆溫恆溼的山洞,在這裡建設資料中心可以降低用電成本;同時在密集的客戶需求區域,如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我們還建了一些資料中心,主要是為了解決低時延應用的需求。

其次講智慧城市。新基建和城市的結合,帶來智慧城市的美好前景;針對智慧城市,一是需要解決智慧城市運營商這個角色的問題,沒有智慧城市運營商來負責投資、建設、持續運營,智慧城市很難持續發展、持續提供服務;智慧城市的關鍵不在於建設,而是要在整個生命週期內通過持續運營來發揮價值。就像我們享受的移動服務和寬頻服務一樣,這就是由電信、移動、聯通作為運營商持續地投資,持續地建設,持續地迭代升級,持續地應用才能為我們廣大的消費者和企業提供了持續的動力和寬頻服務。

二是圍繞智慧城市建設,大家都清楚,建資料中心支援和承載智慧城市並不難,無非是買點伺服器,買點儲存,建一個數據中心機房。關鍵在於應用,應用才是解決我們每一個城市各行各業智慧化的關鍵,也是真正帶來價值的關鍵。而所有應用是靠軟體來完成的,但是我們國家普遍對軟體的價值不認可,對軟體購買的模式,一直沒達成共識。如果我們不尊重軟體的價值,不對購買軟體找到一個合理的商業模式,我們的應用軟體根本沒法發展,也不可持續。只有我們共同來解決對軟體價值的尊重,解決軟體的商業模式,才能促進我們智慧城市各個應用軟體的長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也能夠徹底的真正解決城市的智慧化的問題。

福州市人民政府與華為簽署《共建 “全國數字應用第一城” 打造榕城智慧體》戰略合作協議,將進一步推動新時代福州跨越發展,全面提升數字化水平,為建設令人嚮往的新時代 “有福之州、幸福之城”提供有力支撐。同時也將在解決以上兩個問題方面積極探索。

最後講一下人工智慧。AI 炙手可熱,其中人臉識別尤為應用廣泛,但不能僅僅停留在人臉識別上,AI 的價值絕不僅限於此;其實 AI 不僅能解決人的效率問題,還能更好地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生產效率,AI 與各行各業的深度結合,要進入生產流程,進入生產環節,才能發揮更大的價值。華為自 2017 年開始了把人工智慧用於各個行業的探索,到目前已經實施或正在實施的人工智慧專案有 600 多個;例如,飛機機體制造大量使用碳纖維材料,多達 70 層的疊加材料,每層材料拼縫間隙要求小於 2 毫米,傳統人工檢查每層檢測 40 分鐘,不合格要整層重新鋪貼,耗時費力還檢測不準,造成極大浪費;上海商飛與華為合作的 “5G + 智慧工廠”,檢測時間從 40 分鐘縮短到 1 分鐘以內。又如,在煤焦化領域,華為將 AI 用於智慧配煤,通過對海量煤焦化資料的大資料分析,機器學習訓練,通過人工智慧實現焦煤質量智慧預測,準確率超過 95%,每噸焦炭的成本可下降數十元;按 100 萬噸焦炭產能計算,每年為企業節省煤炭成本數千萬,極大地提升了企業競爭力。當然,AI 進入生產環節,也意味著我們要轉變思維,從技術思維變成場景思維,將技術與應用的具體場景結合,讓行業專家坐到駕駛艙裡,才能讓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 AI 的加持下實現增強,逐步建立起適應人工智慧時代的發展模式。

我相信在政府、產業界、企業界共同努力下,在消除各種誤區,著眼長遠,真抓實幹,深耕具體應用場景,新基建一定能成為助推各行各業數字化、智慧化轉型,支撐數字經濟高速發展的新動能;數字中國建設大業必將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社會價值,實現國家長期高質量發展,謝謝大家,祝本次大會取得圓滿成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