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吞下賽靈思,AMD 終於要和英特爾硬碰硬了

吞下賽靈思,AMD 終於要和英特爾硬碰硬了

(原標題:吃掉賽靈思,AMD 終於要和英特爾硬碰硬了)

▲ 圖源 AMD

摘要

如果交易最終落地,新的戰場將是雲端計算、AI、物聯網……。英特爾、英偉達和 AMD,已經站在了新的起跑線上。

晶片巨頭們的中年危機洶湧而來。

隨著摩爾定律的逐步失效,消費級計算機晶片的市場發展速度放緩,趨於停滯。過去主要專注於 PC 晶片的巨頭們,紛紛開始給自己「找出路」。

英特爾將旗下本就極為寬廣的產品鏈拉得更長了。除了 PC 和伺服器晶片,它還開始加註 AI 和物聯網。英偉達則在上個月宣佈將收購 ARM,希望通過整合更上游的晶片技術,增加自己產品發展的可能性。

AMD 也不甘落後。上週,據華爾街日報報道,AMD 正與門陣列晶片(FPGA)製造商賽靈思(Xilinx Inc.)進行談判,尋求收購後者。根據賽靈思當前股價估算,最終的交易金額可能會超過 300 億美元,規模不亞於英偉達對 ARM 的收購案。

如果交易最終落地,意味著 AMD 將以更激進的姿態進入雲端計算、AI 等前沿領域,探索更廣闊的藍海。它與英特爾的競爭也會愈演愈烈。

晶片廠的中年危機

過去 10 年,整個 PC 行業經歷了「失去的 10 年」。

從 2010 年開始,全球 PC 出貨量在波動中連年下滑,PC 處理器以及顯示卡市場自然也隨之萎縮。儘管各家採取了一系列手段,比如提升產品定位,提高售價,試圖維持自身收入增長,但整個行業的大趨勢已不可逆轉,圍繞 PC 展開的晶片產業很難再爆發出巨大增量了。

這個市場裡,英特爾和英偉達分別坐穩了 CPU 和 GPU 市場份額的頭把交椅,而 AMD 則是在兩個領域都扮演著「老二」的角色。

AMD 在 CPU 和 GPU 領域都有長久耕耘|圖源 AMD

對三家公司來說,「中年危機」都是一個繞不開的大難題。移動裝置時代,以蘋果和華為為代表的裝置廠商,都開始尋求自研晶片。它們找 ARM 買方案,自主設計晶片,然後找臺積電代工生產,完美繞開了晶片廠。傳統晶片大廠在移動時代失去了話語權,而且隨著 ARM 架構的流行,這樣的模式甚至開始「反噬」PC。6 月,蘋果宣佈將在 Mac 上逐漸棄用英特爾晶片,轉而使用自研的 ARM 晶片。

最近兩年,英特爾因為堅持採用 IDM 的晶片製造模式,自己負責晶片設計、製造的全部流程,導致晶片製程工藝迭代不斷延緩。在製程工藝上被臺積電、三星等晶片代工廠後來居上,甩開了一個身位。今年 7 月,英特爾在財報會議上宣佈 7nm 晶片在試產過程中良率較低,將延遲半年到一年,直到 2022 年底才會正式發售。這一訊息,使英特爾的股價在一週內狂跌近 20%。

AMD 早早放棄了自主設計、生產的「大包大攬」模式,與臺積電合作,推出了工藝領先英特爾的產品。過去一年多時間,AMD 在 X86 架構晶片領域的市場份額,從 23% 一路飆升至 37%,股價也在過去一年裡翻了 1.8 倍。7 月底,AMD 股價首次超越了英特爾。

這樣的「逆襲」,並不代表 AMD 就此鹹魚翻身,因為整個行業的前途並不光明。但飆升的市值,卻給了它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

「蛇吞象」的收購

單純從現金儲備上來說,AMD 並不具備收購賽靈思的能力。

賽靈思並不是一家簡單的小公司。它的主要產品 FPGA 晶片是一種可程式設計的 SoC。這種可程式設計的特性,讓 FPGA 晶片能夠反覆重新程式設計,以適應不同型別的計算工作,為很多細分功能的晶片提供原型設計支援。

FPGA晶片技術目前主要應用於雲端計算、5G 通訊、雷達等領域,已經有比較成熟的應用市場。更重要的是,它在很多分散計算場景裡都有應用潛力,比如車載系統、工控系統、視訊編解碼加速卡等等…… 未來潛力巨大。

作為全球最大的 FPGA 晶片製造商,賽靈思與騰訊、阿里、亞馬遜、華為等巨頭都有業務往來,佔據了整個市場大半的份額。賽靈思 2020 財年營收約 31 億美元,其中最重要的客戶就是華為。據分析師估計,來自華為的業務收入,可以佔到賽靈思總營收的 6%-8%。

這可能也是賽靈思願意委身 AMD 的重要原因之一。過去一年,由於美國政府針對華為的技術出口禁令,賽靈思的業務受到了不小衝擊。2020 財年第四季度營收相比去年同期下跌 9%,淨利潤下跌 20%。而 AMD 恰好剛剛獲得了美國商務部的許可,能夠向華為供貨,如果這樁收購案成功落地,賽靈思也將有望恢復對華為的供貨。

周旋於政府、客戶、競爭對手之間,賽靈思需要更大的籌碼,為風雨飄搖的未來護航。對 AMD 來說,收購賽靈思則意味著更廣闊的前景和更多的可能性。兩家聯手,與其說是收購,其實更像是合併。

賽靈思已經是 FPGA 領域最大的公司|圖源 Xilinx

今年二季度,AMD 實現營收 19.3 億美元,同比增長 26%;淨利潤 1.57 億美元,同比增長 4 倍以上。這對 AMD 來說已經是非常好的成績單,但仍不足以收購市值兩百多億的賽靈思。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AMD 很可能會採用換股的方式對賽靈思進行收購。因為今年以來 AMD 股價飆升 89%,市值超過 1000 億美元。利用自身超高價值的股權來實現併購,是 AMD 最好的選擇。

與此同時,併購後的風險也不可忽略。吃下一個相當於自身總市值 30% 的企業,引入一項規模接近自身年營收 50% 的新業務,對整個企業未來的管理、決策,未來的發展方向都會帶來巨大影響。

2006 年,當時市值 300 億美元的 AMD 曾以總價值 54 億美元收購顯示卡廠商 ATI。為支付收購方案中的 42 億美元現金,AMD 的現金流遭遇重大危機,甚至一度瀕臨破產。此次收購賽靈思,AMD 可能會面臨類似處境。

晶片行業的終局之戰

賽靈思和 AMD 攜手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它們有共同的競爭對手,英特爾。

2015 年,英特爾耗資 167 億美元,收購了當時最領先的 FPGA 廠商 Altera,入局可程式設計晶片。之後幾年裡,英特爾又接連收購了包括 Nervana Systems、Movidius、Mobileye 等一系列 AI 晶片和算法系統公司,試圖建立起自己在雲端計算和 AI 領域的優勢。

博採眾長的英特爾並未取得特別顯著的成效。在 FPGA 領域,賽靈思發展迅速,很快超越了 Altera,並將差距越拉越大。但在最主要的電腦和伺服器 CPU 領域,英特爾仍佔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並且它還在「攢大招」。

收購賽靈思後,AMD 將與英特爾,在新的領域繼續針鋒相對。

受疫情和經濟整體下行的影響,今年的資本市場並不活躍。根據 Dealogic 的資料,全球併購活動的交易額下跌了 18%,美國則下跌了 40%。

就是這樣的背景下,整個半導體行業卻在加速洗牌,無論是英偉達收購 ARM,還是 AMD 收購賽靈思,交易規模都在數百億美元的量級。這些傳統晶片製造商,都在將自己的觸手伸到產業上游,給自身的未來找一個答案。

如果這兩樁交易最終成功落地,晶片領域將迎來新的終局之戰。新的戰場是雲端計算、AI、物聯網…… 英特爾、英偉達和 AMD,站在了新的起跑線上。